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

admin 69 2024-02-06 14:04:50

  关键词:医学院校;传统体育养生;价值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2—0096—02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养生学文化,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如五禽戏、导引等养生功法。养生学是现代体育与传统医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是我国传统体育的内容之一,同时又是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体育养生从字面意思理解, 就是用传统养生方法进行保健的体育运动。自古以来, 人们对养生保健的研究就十分重视, 并在实践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 创建了系统的理论及风格独特的传统体育养生方法。这些养生方法内容丰富, 在增进人类健康,养生保健、延年益寿方面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与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医学院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的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

  二、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在普通医学院校开展的现状

  1.传统体育课的开展情况

  目前传统体育养生课程在医学院校开设的课程较少,主要以开设太极拳为主,不能全面体现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内涵。此外,在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课程教育中,课程教学过于简单、基础教育缺乏、民族文化意识淡薄,对构建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课程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研究方法简单,缺乏完整的研究体系,很多人忽视了传统体育养生所特有的预防保健作用——“动静相兼”,相当一部分人对养生体育功能缺乏全面认识。

  2.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身体素质,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可以得到结论,学生身体素质在逐年下滑,具体表现在学生心理、生理等方面存在障碍,运动能力不断下降,既有家庭的过度溺爱,也有来自社会激烈的竞争压力造成的,同时还与学校的教学管理的模式以及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关,所以要求家庭、学校、社会通力合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现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医学院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的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是在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是古代中医理论与传统文化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

  (1)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康复医学价值。在纪树荣《康复医学》一书中,对康复医学的定义主要以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也就是功能障碍的治疗、训练和处理的医学学科。体育疗法是现代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其中民族传统体育养生项目可以作为康复体育疗法很好的内容之一,如健身气功五禽戏、八段锦等。因为,这两种传统健身体育养生功法以活动筋骨、疏通气血、防病治病、健身延年为目的,以内气运行为主,重视意念的锻炼,体现了形、意、气的合一,符合中老年人的运动规律。所以,医学院校康复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好康复医学专业课程,还可以把传统体育养生课程作为第二专业课程来学习,这样不仅可以用专业知识去治疗一些病人,还可用所学到的体育康复知识去给病人做康复治疗。

  (2)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养生价值。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健康才是最宝贵的财富,而中华传统体育养生从古至今都在不断探索着强身健体之道。以“生为第一”、“延年益寿”为目的,是人们不断追求之事。从中华传统体育养生发展史来看,历代享有盛誉的中华传统体育养生名士层出不穷,其中华陀、陶弘景等人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两千多年来,养生家在人体科学、医学、保健学等领域中积累了丰富的体育养生思想。当然,限于当时历史条件,中华传统体育养生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养生文化的一部分,今天我们研究传统体育养生,主要是研究他的体育养生思想及其现代养生价值,古为今用,特别是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更应该认真学习传统养生理论,为人类的医学保健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3)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中医养生价值。中国的医学吸收了当时已广泛流行的阴阳、五行等观念,并结合当时行医治病的实践,探讨了人体结构和机能,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以医养生、养生为医的观点。医学院校学生学习古代养生理论,主要的是能让学生了解养生文化、养生方法和养生思想及其与中医养生的关系,不断探索新的养生运动理论,为广泛开展养生运动提供科学的借鉴和依据,使传统体育文化不断地走向世界,服务于人类。

  (4)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学价值。 医学院校开设的传统体育课是在吸收了古代哲学与古代医学理论精华而形成的一种课程体系。古代医学理论中的“天地一体”、“五脏一体”、“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同样适用于传统的保健体育。而中医理论认为,人的五脏六腑是一个整体。传统的健身思想也认为体育的作用不仅在于发展身体的机能,或是治疗身体的某种疾病,而是通过调整人的身体心理,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得到调理,不断增强人的适应能力,以增强体质。作为医学院校学生在学习医学时,也应该接受传统健身文化的熏陶,从而为传统体育课程在大学的开设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四、开设传统体育养生的意义

  现代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所以,人们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 养生”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重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是体育养生家在从事与养生有关的体育活动中萌发、沉淀下来的传统养生思想,是养生人士从事体育养生活动的思想依据和思想方法,也包括养生人士已取得的养生成就中蕴蓄的思想精华。传统体育养生主要是通过有氧运动等健身途径促进人体健康,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就得使人们对这些传统的理论与方法有深刻确切的认识,要使人们从不同侧面了解养生的原理、功法。高校在体育课教学中应加大传统体育养生课的教学,不断地推广,将有力促进中华养生理论的发展,对继承、发扬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精华,大力宏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不断提高居民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结论与建议

  1.医学院校学生通过体育课开设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课程,使学生认识到体育养生课意义及价值所在,通过不断的学习,最终运用到所学专业上去,特别是康复医疗专业的学生,最终对个人和社会都会产生有益作用。

  2.学生通过学习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课程不仅可以学到养生保健知识,还可以宏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使我国悠久的养生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播。

  3.高校体育教学可以把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课程作为教学改革试点内容,加大推广力度。

  4.从本次调研医学院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课的情况来看,开展并不尽如人意,开设有关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课程较少,不能全面体现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邓跃飞,李炜.传统体育养生的现代价值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研究,2006(12).

  [2]纪树荣.康复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10.

  [3]张敏.传统体育养生在高校体育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大理学院学报,2011(04).

  [4]王丽丽.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再探讨—基于大学生不良生活方式的思考[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2(02).

  [5]刘博.我国传统养生发展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0(02).

  1养成教育是促进青少年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最佳途径模式

  青少年时期是思想观念塑造的关键阶段,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青少年思想成长的客观要求。养成教育是让学生既能够理解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又能够在领悟的基础上不断实践,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品质,又能外化为他们的行动,养成良好的习惯,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到新阶段的主导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来更好地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保持与社会进步的高度一致。青少年中的每一个青少年都是独居个性的个体,青少年又是一个极不成熟的关键群体,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诉求,又具有这一阶段明显的叛逆心理。养成教育不是对他们进行单一的生硬说教,不是对他们的进行直接的理论灌输,而是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结合他们的道德成长发展规律,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对青少年进行有计划的思想引导、有组织的行为训练,并通过持续性强化教育实践,以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他们的精神信念、道德品质、思想认识。养成教育能够针对学生的个性需求,立足学生的内在心理和思想精神品质,把养成教育当作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要突破点,又能体现德育教育的时代特征。同时,养成教育相对于普通的思想教育更进一层,目标较为具体和崇高,能够确保青少年从思想深处高度重视,并能够真正内化为他们的思想品质,能够外化成他们的自觉行动,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

  2养成教育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的作用和要求分析

  (1)养成教育能够确保青少年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目标保持同步。从青少年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人需要接受一定的教育,以此更好地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物质驾驭能力和精神修为层次,养成教育意在帮助青少年能够真正学会做人、学习、生活、合作与创新,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概括,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更是作为教育服务人、发展人、促进人的根本目标。从社会发展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青少年养成教育方面的目标是培养志向高远、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建设者,是培养有着高尚品德、坚强意志的新一代接班人,是培养具有开创精神、勇于担当的新一代创造者,是培养有着广阔视野、丰富知识的新一代拼搏者。养成教育能够把青少年的社会发展目标与个人成长目标有机统一起来。能够真正体现青少年发展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以素质教育更好地引领青少年健康发展成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真正促进学生进步成才,培养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能够真正把学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结合,能够真正精神境界提升和良好行为养成有效结合,培养知行合一的优秀青少年。

  (2)教育内容需要找准青少年成长与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契合点。从内容上看,养成教育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分别是规范化、细目化和序列化。首先是规范化,对青少年的核心价值体现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把“八荣八耻”等作为基本规范,并能够把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有效融入学生的情感之中,尊重学生的独立思维,帮助学生真正把社会主义共同的理想内化为自己的激情和责任意识。其次是细目化,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具体行为习惯,依照青少年的个性特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制定出学生能够具体理解、操作性强、便于学生自我认识和发展的行动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结合我国传统美德和新时期国家建设与人才培养培养目标确立的理论体系,高屋建瓴,具有突出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又是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对于青少年来说显得较为抽象和概括,需要进行有效的引导和阐述,需要将内容更加通俗化和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消化。核心价值观体系是一个系统性结构体系,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需要做到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践行核心价值观需要做到由低层次到高层次,需要教育目标逐步分解,做好细化,能够根据青少年的理解、接受和践行能力安排合适的梯度,让青少年能够不断体会践行的成功,能够感知学习的效果,逐步深入理解,慢慢养成良好习惯,渐渐形成核心价值理念。

  (3)实施养成教育需要确保教育方式和引导途径的人性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化综合工程,对学生的引导养成训练做到立体化训练,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协调一致,能够形成养成教育的合力,做到对青少年的全方位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成员的思想理念和信仰,价值体系体现在全体社会成员和社会的各个层面,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需要家庭的配合,需要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氛围,需要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条积极途径,不断强化学生的自我认知,丰富他们的社会体验,强化他们的道德意志力,并能够真正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能仅仅讲道理、授知识,不能仅仅对他们进行思想意识的灌输,重在培养学生的心智和心力,引导他们自觉,引导他们自我塑造,促进他们自我发展和提升。最为根本是能够以精神的力量激励学生,以情感的温度去温暖他们,以道德的内蕴滋润他们。需要教育者和他们站在同样的位置上,立足一样的平台,做到民主平等,确保相互理解,争取彼此尊重,到达相互尊重,营造和谐融洽的教育和训练氛围,让每一个青少年都能感到关怀与尊重,理解与支持,真正形成和谐的教育氛围和关系。

  3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路径分析

  (1)注重核心价值意识强化,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本依托。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需要通过具体的依托凭借,让学生不断感知,逐步强化,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渗透。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孕育着厚重的中华文化底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新时期注解。养成教育不是对他们进行生硬的道德说教,而是让他们能够在感知感悟中逐步内化,慢慢吸收。传统文化作品丰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能够让青少年在阅读中逐步汲取精神力量,渐渐提升道德境界,慢慢塑造他们的科学的价值观。正如我国国家主席所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从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稳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只有牢牢抓住根本,才能稳定发展。抛弃了传统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就等于斩断了民族的精神命脉。”的这一重要论断既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的文化和美德的根源关系,又为当前的青少年养成教育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非常旺盛的生命力,是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应该以此为依托,引导青少年从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传统美德中积蓄道德力量,阅读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结合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自觉转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让青少年从文化根源上感知,学生更容易接受,更愿意践行,更能够达到较好的养成教育效果。

  (2)充分利用培育主阵地,以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为主要渠道。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学校是他们最为重要的生活和学习场所,课堂是他们获取知识、能力、思想的主阵地,充分利用好学校和课堂的主阵地,开展性质有效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青少年时期是想象力最丰富、创造力最旺盛、求知欲最强烈、实践探索最积极、可塑性极佳的关键阶段,充分考虑他们的学习需求、接受规律、求知特点以及发展需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情感因素和实践特性,促进学生在情感领域的积极转变和行为方面的积极变化。青少年价值观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需要在学科教学中做好全面渗透,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贯彻在学习、生活的每个方面,帮助学生能够度过价值观形成的最为关键的不稳定期,让每一个青少年都能学会辨别,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自觉践行。

  (3)注重养成教育效果,以内塑造品质、外化行为习惯为准则目标。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需要注重效果,在细节上与引领,在品质上塑造,在行为习惯上养成,以内塑品质、外化行为习惯为目标。首先需要转变话语体系,真正把价值观融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得到他们的认同,转化为他们的思想理念,指导他们的行为方式,形成持久的习惯。需要转为他们能够接受的语言形式和表述方式,在语言表述上确保简单、具体、平实。其次,需要创设有利于他们的认知和践行的社会氛围和生活情境,摆脱单一的空洞说教,让每一个青少年能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氛围,一种气氛,就会不断强化自己的认识,就会逐步自觉转变自己的行动。利用动漫、微博、微信、微电影、微摄影等方式,寓教于乐,并能够组号分类引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总之,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系个人和民族未来,养成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综合实践工作,需要构建立体教育体系,全面引领,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引领路径,引导青少年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及时全面反思,不断深化自我认识体验,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他们的内在精神和外在行为习惯。

  作者:陈七三 单位: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

  关键词:传统文化;青少年;价值观;培育路径

  教育部于2014年4月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确定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要求分学段有序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中小学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成为国家层面培育青少年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1传统文化教育对培育青少年价值观的意义

  传统文化隐含着积极的价值观。价值观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追求,又渗入多种多样的价值理想,并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价值观是由一系列价值原则组成的,相互关联的价值原则构成了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主要包括“爱人”的人道原则、“修己以安人”“尚同”的群体原则、“义以为上”的道义原则、“谋道不谋食”的理性追求、“内圣”“外王”“善”等品质要求[2]。青少年自觉接触与内化传统文化,就会潜移默化接受价值观的熏陶引导,为正确价值体系的形成奠定坚实根基。价值观发展需要传统文化引领。文化对青少年具有建构作用,学生接受什么样的文化教育,就会相应地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然后在生活、学习中就会用什么样的理念、原则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3]。因此,应该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从青少年的人生理想的高度出发,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逐步提高青少年的思想认识水平,鼓励青少年以传统文化中的正面人物为榜样,学习别人的长处,在生活中自律自强。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理想信仰、是非观念,能够成为大学生的价值标杆,使其朝健康、积极的方面发展。如传统文化中彰显的“爱人”原则,可以塑造青少年人道主义精神;“修己以安人”的精神可以在实现个人内在价值的基础上促进社会整体的稳定和发展,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尚同”思想可以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意识、集体意识等。

  2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小学校已经开始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并且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素养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教育方式有待改进、教育内容需要整合,实施途径与社会影响方面仍有诸多问题有待克服。

  2.1教育内容的整体性、系统性不足

  当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内容不成体系,与青少年生活结合不紧密的问题。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重点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还要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1]。语文、数学、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书法等学科都可通过相应内容增强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比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主要涉及汉语言文学、爱国主义和革命战争传统、文学艺术、历史人物和事件、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节庆等方面。从表面上看,内容的设置似乎很全面,但呈现在每册教材中的内容却显得支离破碎,学生在学完一个阶段之后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仅限于选文本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比较零碎,难以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以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课本选文涉及《世说新语》《论语》《礼记》《西游记》《伊索寓言》《韩非子》《淮南子》及古代诗歌等内容。研读这些具有经典意义的文献,对于青少年学生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杂乱无章的内容不利于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难以形成价值观培养的合力。

  2.2教育途径单一

  学校传统文化教育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出现,中小学纷纷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传播弘扬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在相当大程度上为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奠定了基础。相对而言,语文学科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目前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依然停留在经典诵读的阶段,没有深入到文化内涵深刻把握的层面。教师对经典古诗文的教学内容的通常做法是,在讲完知识点后便要求学生读读背背。这种教学方式用来应付考试是无可厚非的,但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却比较小。这样的教育只是让学生学到了一些知识,短期内背得了一些课文,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影响逐渐淡化。社会上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重于内容。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类电视节目,比如中华好诗词、成语大赛、汉语听写大会等,确实营造了推动传统文化传播的氛围,但参与人数有限、实际效果有限,同经典诵读一样还不足以使青少年自觉深入传统文化精髓。因为绝大部分青少年的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接受教育,观看此类节目的机会不多,另外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也不够,很难让他们保持学习传统文化的持久兴趣。

  2.3影响有限

  传统文化由于自身特点在对青少年的影响方面容易受到其他类型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中,作品不仅年代距今较远,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作者的生活环境和当时社会的经济水平都与现代社会有较大的隔阂,导致传统文化容易受到其他类型文化负面冲击,影响有限。如今网络文化、电视文化等发展迅速,网络小说、网络游戏更能吸引青少年的眼球,课余时间青少年更倾向于选择这类娱乐方式。这些“快餐文化”视觉效果强烈,轻松愉快,能满足青少年的猎奇心理,但是其内容较少涉及传统文化,自制力不强的青少年往往容易沉湎于此。另外,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较低。网络、电视媒体、书刊报纸等被现实利益所迫,对传统文化的部分涉及较少,全社会关心支持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有待形成。总体来说,社会导向不利于引导青少年主动关注传统文化,不利于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文化引导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的功能将会削弱不少,因此需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解决的办法。

  3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价值观的路径

  文化作为促进国家发展的软实力,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传统文化作为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实有继承和发扬的必要性。为解决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应当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3.1优化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其一,应该发挥学校教育的导向作用。修改课程计划、增加传统文化课时比例,在课程内容和教材编写、教学内容处理等方面拓展传统文化知识素材。如语文教学需要改变教材的老套路,结合课文教,以教材为中心拓展课程资源,挖掘析出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因素[4]。其二,要综合考虑学科教学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整合。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教育内容谱系,通过主题教学等方式,把一定范围内的传统文化知识整理出来并系统化,联系生活实际安排,以提高学习兴趣。同时鼓励青少年学生参与整理过程,主动学习传播传统文化。其三,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课程体系。这种体系需要具有四个特征,即内容要有丰富性、体现基础性、编排要有序列性、在内容与现有课程体系结合上增强灵活性[5]。同时,鼓励青少年课外阅读《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作品,丰富传统文化知识,拓宽个人视野。

  3.2拓宽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为更好地促进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应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传播弘扬传统文化。如,可利用青少年爱读故事书、爱玩网络游戏、爱看电视的特点,编写一系列解释详尽、通俗易懂的故事书、生动有趣的漫画书、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动漫、网络游戏等供青少年选择,寓教于乐,达到用传统文化塑造价值观的目的。北京妙音动漫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制作的120集动画片《中华弟子规》,主要通过优秀动画视频和电化教育课程的反复播放实现宣传教育的目的,取得了良好效果。各门学科教学要各有侧重。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把目前推荐背诵、阅读的选文作为必读篇目,大力落实新课标中对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的要求[4]。其他学科要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课外还可以多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讲座、学科人文作品展等活动,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教育越认真,则越容易受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越会按照传统文化倡导的原则来接人待物。此外,还应鼓励教师、家长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榜样,尽可能地多与青少年一起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并就其内容进行讨论,让青少年深入其中,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逐渐提高道德水准,学会做人的道理。

  3.3增强传统文化教育影响

  学校应营造“德高为范”的良好氛围。教师必须明确身上肩负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义务,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文化底蕴,悉心帮助青少年调适心理。其次要组织在职教师进行培训,集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督促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同时,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应体现传统文化因素,引导青少年从生活中学习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弃恶扬善,求真务实。社会传统文化教育应无处不在。要让青少年在零碎的时间无意识地学习到传统文化知识,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比如在广告牌上放上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的故事,让青少年在放松的环境下被短小的故事吸引,不自觉地以故事中人物为榜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还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播放弘扬传统文化的知识讲座、宣传片、公益广告等,帮助青少年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他们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宝石,青少年是祖国八九点钟的太阳,让青少年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培育正确的价值观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应引导青少年在学习的黄金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习惯,与经典同行,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学习过程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修身养性,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

  作者:王婉珍 李学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04-02(03).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康晓光,王瑾.学校中华经典文化教育对小学生价值观及行为影响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6):30-35.

  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如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养料,其时代精神和内涵非常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在现阶段的多元化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当今青少年基本都是“吃薯片、看大片、用芯片”的一代,接触的都是快餐文化和娱乐文化,即便是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往往也是知之甚少。在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大学生作为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在大学生价值观培养中融入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和挖掘我国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和载体,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唤醒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引导他们树立文化自信,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品格修养,还能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接受程度。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升华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在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丰硕的精神资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盛的营养价值。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优秀传统文化中精炼提取出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包含了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仁、义、礼、智、信”的推崇,充分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又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两者的互相促进和互相补充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与思想上的高度统一。

  二、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紧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任务需要践行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智力支撑”[3],这关乎民族与国家未来成长。面对复杂多元的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和挑战,要牢牢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路和本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高校从顶层设计的高度,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厘定方向、制定规则。

  为加强国民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需要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制定系统的教学计划,分阶段有序推进,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开放学习外国文明的同时,要坚持批判的态度,避免西方的文化陷阱。引导学生时刻关注时代的发展变化,在学习和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依据实际情况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创新和融入新内容、新思想和新理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新宣传教育载体,提升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高校需依托网络新媒体平台,将我国的优秀古典文籍制作成微信,或者制作成电子书上传到云端、APP 中,吸引更多同学进行阅读和下载,提高大学生使用手机阅读的整体数量和质量。注重把传统文化打造成大学生喜欢的流行文化,让大学生在消遣娱乐时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高校需优化网络传播内容,营造正确的传统文化舆论氛围,引导学生抵制一些不良的网络恶搞现象,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让大学生在一个优质的网络文化和氛围中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帮助。

  (三)注重文化环境熏陶,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品牌,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自觉

  高校需依托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提升思想品格和艺术品位,传递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使大学生在校园环境中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渊源,提升文化认同感。定期举办文化类学术研讨活动,通过学术讲座、传统文化讲堂、学习竞赛等形式,拓宽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高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等组织的独特优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在党和国家重大节日、重要纪念日,组织师生举行庆祝和纪念活动,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校园文化品牌,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塑造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典。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组织开展主题班会、传统节日论坛、传统文化展演等活动,使礼节礼仪成为培育学生主流价值的重要方式。

  【摘要】文章以继承和发扬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为切入点,重点探讨了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之间的关系以及弘扬湖湘文化,增强其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功能的现实路径等内容,做好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关键词】湖湘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医学生医德教育的路径研究》研究成果,编号:XJK016CDY011。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16年度立项课题《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研究》研究成果,编号:xspybzz02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传统文化作为滋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高度概括和凝练。湖湘文化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中十分富有特色并且有深远影响的一种区域性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提供鲜活的文化质料、丰富的实践载体、深厚的群众基础,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凝练所得,对于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塑造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品格,培育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源’”,“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湖湘文化产生和传承于湖湘大地,它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系统,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特征,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价值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滋养。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独树一帜的湖湘精神,这种精神具有优良特质,它是中华精神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经世致用”“心忧天下”“百折不挠”“兼收并蓄”和“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彰显了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也展现了湖湘人的高度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湖湘大地的生动诠释和体现。

  继承发展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和精神特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性,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滋养,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然而湖湘文化毕竟诞生并很长时间存在于中部一个相对封闭的农业地区,由于历史继承性,故难免留下历史时代的印迹,多多少少存在一些与生俱来的落后的封建的思想观念,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背离的,是不可取的。因而对湖湘文化的继承发展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进行科学辩证的扬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湖湘文化的继承发展指引正确的方向,指导新时期的湖湘人继承发展好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做好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研究,这对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国梦”,凸显湖南特色,达到“六个走在前列”是非常重要的。

  二、弘扬湖湘文化,增强其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功能的现实路径

  怎样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和倡导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同时,让广大青年学子易于接受,老百姓喜闻乐见?我们完全可以在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找到切入点。在三湘大地,这个切入点就是湖湘文化的精华。如果我们把湖湘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就能找到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就能深化核心价值的内核,就能赋予核心价值体系以灵魂,就能在倡导弘扬核心价值体系时接地气。继承发扬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做好湖湘文化优良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使湖湘文化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服务。弘扬湖湘文化,增强其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功能,具体可通过以下方法和路径实现。

  (一)加强湖湘文化优良传统的挖掘,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文化内涵

  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它的精神特质在中华民族文化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千年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积淀孕育了内涵丰富的价值思想,体现了湖湘人民的价值追求。加强对湖湘文化优良传统价值元素的挖掘,有助于丰富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

  (二)加强对湖湘文化优良传统的宣传,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绵长而持久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源自深层次的文化认同。中华地域文化具有地缘亲和力,易被当地群众理性认识和有情感认同。中华地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源”。湖湘文化产生流传于湖湘大地,是湖湘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优良传统形成独特的精神特质,折射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风貌。加强对湖湘文化优良传统的宣传,对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研究,辨析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传承,提供一种地域文化作为核心价值体系参照,识别其中的历史脉络,做出系统深刻的理论分析,为地域性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有助于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

  (三)加强对湖湘文化优良传统的弘扬,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体验

  人们对一种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需要一个文化体验的过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践行也是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人们从社会的生活体验中逐渐形成文化体验的同时,也不断强化和巩固共同的价值标准、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它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体验。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体验。加强湖湘文化优良传统的弘扬,提炼、总结出湖湘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让湖湘文化有机融入核心价值体系,再将其有效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中,有助于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知、体验和领悟它,从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体验。

  【参考文献】

  [1]朱汉民.湖湘文化通史[M].长沙:岳麓书社,2015.

  [2]王伟光.充分发挥湘学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N].光明日报,2014-10-11.

  [3]郑大华.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N].北京日报,2015-01-19.

  1.1体育教育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吻合

  体育的教育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体育在改造人或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中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的认识[1]。在所有的社会活动中,体育活动最能打破阶层的限制,任何人在体育面前都是平等的,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必须遵守共同的规则,人们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能够更好地理解公平、法治等概念的深刻含义,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同时,通过参与和观赏体育比赛,还能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这样的体育教育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吻合的。

  1.2公共体育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

  2002年开始在我国所有普通高校实施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是普通高校开展体育课程教学、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该纲要明确规定,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课,既要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育素养的目的,同时也要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寓于课程之中。学生要通过公共体育课的学习,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2]。《纲要》明确规定要通过大学体育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精神,为通过公共体育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堂的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路径是通过隐蔽课程来实现的。隐蔽课程是指在学校范围内,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目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3]。体育隐蔽课程有利于实现教学的情意目标,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寓于课堂之中,让学生在无形中接受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使隐蔽课程发挥应有的价值,应当对以下要素进行安排和设计。

  2.1重视公共体育课的课程功能和地位

  要通过公共体育课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高校首先应当重视公共体育课的课程功能和地位,严格按照《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执行公共体育课的课程教学,保证公共体育课的课时,真正实行“三自主”的选课模式。同时,注重对体育场地的环境进行美化,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以标语或者宣传画的形式在体育建筑和场地中进行布置,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陶冶,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

  2.2尊重大学生在公共体育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的地位和功能认识模糊,他们认为公共体育课不重要或者处于次要地位。而教师对大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也不充分,部分高校一直未实行“三自主”的选课模式,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这就导致部分大学生上公共体育课的积极性不高。因此,高校应当加大对公共体育课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公共体育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公共体育课和体育锻炼中的积极主动性。学校可以通过学校的宣传栏等渠道加强对公共体育课的宣传教育,举办各类体育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运动技能的教授,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兴趣。

  2.3发挥体育教师在公共体育课中的主导性

  体育教师是公共体育课的主导者,只有更好地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性,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体育教师不但要对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要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体育教师首先应当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处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体育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体育教师应当热爱教育事业,忠于自己的岗位,尊重并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再次,体育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不但要具有良好的体育教学能力,同时,还应当认识到体育的教育价值对于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体育教师才能真正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发挥体育隐蔽课程的功能。

  2.4适当开发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内容

  学校应当重视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中国体育文化注重强调整体,把整体放在首位,培养人的民族气节与伦理道德的理念[4]。民族传统体育内涵丰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传统意识具有较好的教育意义。因此,高校应当根据地域和民族的特点适当开发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大学生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注重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舆论宣传,鼓励学生选择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在校运会等体育赛事和活动中给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定的展示和发展空间。大学体育教师应当具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能力,除了让学生掌握技能,同时也应当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对其中蕴含的道德修养、伦理规范进行深入理解,深刻领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精髓,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5注重发挥课外体育竞赛的积极作用

  以课外体育竞赛为核心的课余体育也是公共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竞赛是竞技体育的一种组织形式。竞技体育是法治的,其规则体现了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竞技体育又是德治的,参与者必须自律,要以既合理又合法的方式取得胜利[5]。课余体育竞赛蕴含着深刻的人文价值,因此,通过大学体育课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重视课外体育竞赛的地位和作用,而课外体育竞赛因其时间和内容选择的灵活性、多样性,深受学生欢迎。通过组织各种课外体育竞赛等活动,大学生无论是直接参与还是间接地观看比赛,都能直观地感受到体育竞赛中的拼搏精神,通过体育比赛规则的理解,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公平、法治的含义,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特别是集体类的体育竞赛,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2.6注重发挥教学评价的引导作用

  要使大学体育课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应当充分利用教学评价的手段。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评价不但要重视对大学生掌握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评价,也要加强对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品质、组织性、纪律性等情意目标进行评价。由于这一类目标大都无法用量化的指标来体现,这就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应当在平时的课堂中注重对学生的观察,并及时做好相关记录。除此之外,还要针对此类教学目标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此类教学目标的理解和重视,从而发挥教学评价在促进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引导作用。

  3结语

  高校公共体育课具备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功能,各类高校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体育课堂中。要真正发挥公共体育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既需要高等学校提高对公共体育课的重视,也需要发挥公共体育隐蔽课程的优势,优化课程设计,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作者:李理 蒋宏宇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细谦,陈琦.体育的教育价值观与体育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67-69.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3]姚蕾.体育隐蔽课程价值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228-230.

  (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摘要:

  在奉行学术自由、科学至上原则基础上,西方大学注重引导学生在独立面对生活问题中进行价值观的反思,在提高辨别力和培养批判性思维中传承社会主流价值观。培养有公民精神和民主参与能力的公民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通识教育与公民教育则是价值观教育的基本渠道。同时,通过传递大学精神文化传统、鼓励学生参与大学共同治理、将从事社会服务纳入培养环节等,西方大学形成了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系统氛围和有效机制。

   

  关键词:西方大学;价值观教育;通识教育;公民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4.004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4-0017-05

   

   

   

   

   

   

  在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科学至上的原则下,西方大学并不强制性地灌输某种价值观,而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能力,让学生在独立面对生活问题中进行价值反思,借此提高学生的价值分辨能力,进而达到理智的启蒙与思想的升华。借助于价值观教育,西方大学传承和巩固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一、通识教育与政治教育是价值观教育的基本途径

  大学教育的基本途径是通过课程体系来进行系统的知识、技能与价值的学习,价值观教育则直接体现于通识教育中。

  1.通识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

  在西方,通识教育是大学本科阶段的基本内容,综合性大学对此尤其重视。通识教育传承西方人文教育与自由教育的传统,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技能和价值,而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则是其中的核心。通识教育主张,教育首先是要引导学生健全的心智与人格、认识和接受社会规范从而成为合格的公民。实现这一目标不能依靠纯粹的专业技术教育,而需要通过接受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的熏陶。所以,通识教育不只是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之为人所需要的种种思想与行为模式。这也意味着,通识教育面向的不只是少数文科学生而是所有学生,这便是通识教育的宗旨所在。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是一个典型,“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考察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自由教育与人文教育等关系基础上,该报告系统阐释了从中学到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其中就包含了价值观教育的思想。校长科南特提出,“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应该在每个教育阶段都持续地向学生提供进行价值判断的机会,否则就达不到理想的教育目标。无论是中学生、大学生,还是研究生,不仅应该从数学意义上,还应该从道德伦理层面上判断失误的‘正确’和‘错误’。”[1]进入新世纪以来,哈佛大学推出了新的通识教育项目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哈佛学院提供了八个板块的课程,学生每个板块至少选修一门课程。这些板块包括:美学与诠释性理解;文化与信仰;伦理推理;世界各国;世界中的美国等。其中大量课程都涉及价值问题,其中的核心价值观则是西方主流价值体系中的自由、民主、法治等理念。“伦理推理”板块的宗旨是探讨个人与公共生活中的众多价值两难问题,其核心是帮助学生借助于理性反思来确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世界中的美国”板块从世界格局中介绍美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的制度与实践,渗透着美国的核心价值观。不难看出,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渗透着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2.公民与政治教育

  虽然没有统一的政治课程,西方大学同样重视政治教育,致力于培育能承担起社会责任的公民并提供其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西方大学坚守其所在国家和社会的基本文化传统和精神信仰,将对公民基本价值观的塑造视为巩固其民主传统的必要条件,因而高度重视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的公民教育。在他们看来,民主社会的维系以及公民权利与自由的维护需要培养有公民精神和民主参与能力的公民。其中,大学不仅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具有生存和创新技能的劳动力,同时更要培养心智健全、拥有公民素养、可以参与社会合作的能力。在美国教育部的参与支持下,拥有1300多单位会员的美国大学与学院联合会等发起了“公民学习与民主参与”项目,致力于推动对大学的公民教育特别是民主教育。该项目在《关键时刻:大学学习与民主的未来》的报告中倡议:重申高等教育各学院及所有部门都承担着基本的公民与民主教育的使命;强调实现公民目的、提高公民素养在教育中的优先地位,在全社会不断放大这种声音。[2]美国教育部通过一系列活动来推行公民教育与民主参与。比如联邦工作-学习项目,参与其中的高教机构使用其中7%的资金为学生提供社区服务工作。美国教育部发表报告,对公民教育和民主参与提出政策性意见,主张从基础教育到大学都应高度重视,认为这与增强竞争力的职业技能教育是双赢关系而非相反。[3]

  3.大学精神与价值观传播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西方大学形成了自己的“大学精神”,即包含其基本价值观的理念、文化与信仰,这构成大学这一学术共同体的灵魂。为这种精神传统所吸引,人们到这里以学术与道德为理想致力于知识创新、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精神涵养。受到这种精神传统的熏染,人们自觉认同大学的精神文化以及它所宣扬的价值观,进而以行动践行与捍卫这种价值观。西方大学精神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形成的探究世界、追求真理、崇尚理性等,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等创立了西方文化的基本传统。同时,现代西方大学的发展历程与现代文明的兴起同步,它们共同发展出西方文化新的精神传统,大学则成为延续这种传统的阵地。因为这种精神传统的存在,西方大学从教育理念到制度设计,从课程安排到学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价值观教育。

  二、专业学习中的价值观教育

  大学课程必然包含专业教育的内容,及系统传授某一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这种专业课程教学中是否也渗透价值观?

  1.专业教育中的价值观问题

  在学术自由的理念指引下,西方大学课堂不是简单的灌输理论,而是主张师生共同面对问题进行探讨,这种宽容与多元的思想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民主意识。西方大学课堂以自由探求真理为圭臬,师生在这里共同围绕问题去进行试验和探索,学生可以对教师的讲授提出各种质疑,教师也鼓励学生在质疑中深入思考。这种基于平等与自由之上的课堂也成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学习民主的试验场。一些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更是直接以培养学生公民素养为己任,课堂也成为政治教育的基地。例如,美国塔夫茨大学乔纳森·蒂施公民与公共服务学院是一个专门致力于公民教育与社会服务的学院,被称作“将公共服务变为每一个研究型大学的核心学术研究目标的一个尝试”。该学院引导学生参与全球性、国家和社区公共事务,从中培养公民精神和参与能力。在与政治相关的课上,教师与学生们互相配合,模拟现实政治运作,从而创造了一个学生共同参与民主生活的试验场。爱尔兰考克大学的学者进行过课堂试验,运用服务学习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公民参与的教育。在研究生课程的“政治参与和动员”模块中,学生参加了一个非政府组织的项目,进而与当地社区组织联合,对即将参与欧盟及当地选举的选民进行民主教育。[4]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在参与社会政治实践中学习民主政治理论,在以知识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民主理论的认识。

  西方大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尤其是通过联系实际的科学研究来培养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是美国的一座以理工科教育见长的理工学院,不过该校同样十分重视人文教育。该校规定,本科阶段设有人文项目,要求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要从人文学科找出一个方向并选修五门课,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个独立研究项目。该校另一个有特色的地方是跨学科研究项目,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将科学技术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连接的课题,超过60%的学生在校外的项目中心(包括世界各地)完成了至少一个课题、解决一个问题。这些项目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服务社会的价值与责任。随着各个大学的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巨大,各大学也都加强了教学实践环节。在社会实践中,学生走出了书本、走向了生活,在接触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增强了对社会的认识,从而可能更好地接受社会的价值规范。

  2.教职员工是价值观教育的主体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师生互动是价值观教育最直接的途径。哲学家怀特海说:“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把年轻人和老年人联合在一起,对学术展开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生命热情之间架起桥梁。所以,教育和研究这两个功能在大学里交汇了。”[5]现代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主张以研究带动教学,这不仅推动了知识创新,更形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西方大学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一以贯之的。作为精英教育的典范,牛津大学师生比高,除了课堂讲授之后推行导师制教学体系。在进行学术指导和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导师还引导学生道德与思想的成长。这种紧密的关系促进了学生与教师的密切交流,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熏陶。从教育主体来说,在大学里每一位员工都是教育者,都承担着价值观教育的职能。虽然大学特别强调了学术独立和科学精神,但是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展示其人格魅力、塑造道德榜样,无形中引导和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从学术上看,教师有着严格的道德标准。比如遵守学术规范和科学道德,这是业内约定俗成的基本规范。遵守学术道德是大学教师的基本准则,各大学都对学术不端持“零容忍”的态度,如果出现学术不端则将面临严重处罚。它们认为,科学研究伦理规范与科学精神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更是作为一位合格的文化人所必须的。

  3.价值观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

  启蒙理性要求对既定的知识尤其是价值予以理性的审查、反思和批判,只有这样之后才能为人所接受。受此影响,传统价值观教育流行的“灌输”思想与方式受到质疑,在反思、批判与生活实践基础上澄清价值内涵、进行价值分析从而培养理性思考之上的价值观,便成为西方大学价值观教育的基本思路。西方大学在专业教育中不自觉地渗透着价值观教育,但是这种价值观教育并不是教条式的灌输,而是立足科学理性的立场,在探求知识、真理与价值的过程中厘清知识与价值,在反思与拷问中确立其合理性基础。这样,教育通过对价值本身的反思而达到了认识上的升华和更深刻的认同,由此也增强了行动的自觉性。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提出,“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传授有关价值的知识,而且还要致力于价值本身,将理想内化于行动、感情和思想与从知识层面掌握理想同样重要。”[6]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包括:有效的思考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作出恰当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著名的哈佛公开课“幸福课”“正义课”探讨的都是价值观的核心问题,这些课程都将充满争议的伦理问题摆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与讨论。教育学者巴尼特认为,高等教育的进程包括如下条件:学生对某些知识主张的深入理解和根本批判;与其他人一道发展进行这种批判的能力;学生参与决定这种批判的形式和方向;学生的反省及批判性地评价自身的成就、知识主张的能力;学生在开放式对话和合作中参与这种探究的机会。[7]可见,大学教学的核心理念包含了启蒙以来的核心价值观,即在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中发展人的理性批判能力,这恰恰构成现代社会的思想基础,大学发展学生的这种批判能力恰恰是培养现代民主社会公民的途径。

  三、校园活动中的价值观传播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西方大学有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这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重要途径。校园活动大都由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对于学生成长特别是价值观的塑造具有特殊的意义。

  1.学生社团与校园文化

  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大学生更被视为成人,需要独立面对和处理各种学业、生活和社会事务。基于对这种自主性的认识,大学生通过各种社团等组织起来进行自我管理和集体学习。学生社团以共同的价值观为基础,通过有组织的活动来实现共同目标,这其中就包含了价值观教育。比如在“占领华尔街”到“占领校园”活动中,学生为绿色环保、反对歧视、反对警察滥用权力等展开斗争,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在学生社团里,学生基于共同的志趣与价值观汇集到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协作,学习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在集体协作中进行决策,从而可能培养集体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时,西方大学与社会有着密切的互动,借助社会资源推动大学公民教育也十分普遍,如英国大学进行的校园律师制度的探索。

  2.引导学生在参与大学共同治理中培养民主精神

  西方大学的治理结构较为开放而灵活,其中一个显著特征是向学生开放,参与学校的共同治理也成为学生介入实际生活的有效途径。在西方大学治理结构中,学生是必不可少的主体之一,学生参与大学治理有着深厚的传统。学生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能动的参与大学运转的能动主体。在一些大学,董事会成员包括有学生。在关系学校重大利益的决策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自治组织等各种社团,参与学校重大决策的制定,对校方提出自己的诉求与观点,从而影响了学校的决策。以洛杉矶城市学院(LACC)为例,该校制定了一个共同治理(shared governance)的模型,学校组成一个共同治理委员会,成员由教师、员工、学生和管理者组成,委员会对于关系学校重大利益的事务进行讨论和决策,基于理解、信任、共享、开放等原则进行民主审议,目标是促成有效的合作治理以实现最佳决策。其中,学生是重要的参与者。学生通过学生联合会选出的代表参加治理委员会,同时就关系自身利益的问题提出议题和方案。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本身即是一种有效的民主教育实验,营造了学生参与公共生活、提高公民素养的氛围和机制。杜威提出,民主即生活,学校本身便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治理和共同生活的场域,这种“民主学校”正是践行大学理念的必然结果。从事实看,学生参与学校治理客观上增强了学生的民主氛围,锻炼了学生民主参与的能力,同时也培育了学生对学校的认同。

  3.引导学生在社会服务中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鼓励大学生从事各项社会服务也是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实践途径。西方大学鼓励大学生从事各项社会服务工作特别是志愿服务,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许多学校将社会服务工作列入考察学生业绩的重要指标。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过程中,大学生直接接触社会生活尤其是与社会底层有直接接触,在志愿服务中感受奉献与服务的快乐,同时也增强了对社会的认识和责任感。除了志愿服务之外,服务学习的模式也十分流行。不同于一般的志愿服务,服务学习强调服务活动的学术性,即在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中深化对相关知识与问题的认识,在实践中增强对社会的认识。Campus Compact是美国的一个全国性大学组织,联合了1200所大学和学院,专注于大学校园的公民参与,其宗旨是促进大学提升其能力以教育学生提高其公民意识及社会责任感。该组织引导大学生参与服务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美国杜兰大学将社会服务纳入到通识教育课程中,要求大学生完成两部分的社会服务课程。其一,在大二之前修完社会服务的入门课程;其二,在大三或大四完成一个社会服务的项目,如公共服务研究项目等。2006年,杜克大学秉承“以知识服务社会”的理念发起了“DukeEngage”活动。活动由学校基金会等提供启动资金数千万元,组织学生参与国内外的社会服务工作。每个项目最少持续八周并记录入学生的成绩单。几年内已有数千名学生参与了此项目,相当一部分是在国外展开。这些活动常常与项目地社区及其组织联合起来,在工作得到对方肯定后,也便容易建立起长久的联系,从而打开了持续合作的路子。[8]美国大学的学生事务工作坚持以服务学生为中心,身体力行地践行“管理即服务”的宗旨。[9]一些大学组织各种学生参与所在社区的管理活动,观察和感受真实的社会生活,从而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比如,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推行了一种“审议模式”,组织大一新生参与其所在社区的市政会议,引导学生研究某一公共问题,在公共论坛上进行陈述和对话。这一项目都与通识教育课相互关联并面向所有学生,在促进学生与社区的互动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经验。

  四、西方大学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西方大学价值观教育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世界各国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学的共同做法,这是传承社会基本价值、培养社会所需公民的基本条件。从西方国家经验看,大学是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劳动力同时也是公民的重要途径,大学不仅传授用于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后者则是价值观教育、政治教育的任务。对此,西方大学虽然并没有以必修课的方式来进行,但是却通过其他方式无处不在地进行这种教育。不论是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接班人还是从维持一个社会政治合法性等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世界各国大学普遍的做法。

  其二,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在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生活的有机结合中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价值观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知行统一是道德养成和思想成长的根本途径。价值观教育必须遵循这一规律,让思想理论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切身的实践活动中增长见识、完善自我,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在生活实践中增长才干、培育品格。西方大学价值观教育没有停留于课堂至上,而更多地注重付诸实践,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思考、磨练,这不仅使价值观教育成为无形的又无处不在的活动,也激发了学生自我教育与相互教育的内在动力,从而能够取得实际效果。西方大学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进行学习的重要理念是服务社会,在客观上促进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也成为大学公民教育的有效手段。

  其三,营造价值观教育的生态系统,建立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这是西方大学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经验。大学是一个“大熔炉”,处处都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场所,其中都渗透着价值观教育。西方大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突出自我教育与群体教育,塑造大学价值观教育的系统机制和浓厚氛围。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西方大学高度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价值观教育更是如此。虽然强调个体的价值,西方教育也特别重视群体活动,主张个体在群体活动中实现共同成长。西方大学本身是一个有机系统,经过几百年的不断优化之后,这一系统的每个方面都致力于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从而也形成了价值观教育的顺畅机制和文化氛围。从课堂到校园活动,从教授到职员,从大学到社区,从校园到国家,每个方面都相互配合,形成了强大的价值观教育的气场。

  参考文献

   

  [1][6][美]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科南特导言”,56.

   

  [2]A Crucible Moment: College Learning and Democracy’s Future[EB/OL].aacu.org/sites/default/files/files/crucible/Crucible_508F.pdf.

   

  [3]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dvancing Civic Learning and Engagement in Democracy:A Road Map and Call to Action[EB/OL].ed.gov.

   

  [4]Clodagh Harris (2010) Active Democratic Citizenship and Service-Learning in the Postgraduate Classroom[J].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Education,2010(6):3,227-243.

   

  [5][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123.

   

   

  [7][英]罗纳德·巴尼特.高等教育理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57.

  [关键词] 核心价值体系;人才培养;作用

  [中图分类号] R197.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7(a)-161-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医学院校肩负着创新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神圣使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医学院校要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出发,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医药人才培养中的统领作用,把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培养医药人才的一项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 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阐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作用,是医学院校完成其承载的历史使命的要求。医学生是当代青少年中的优秀群体,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医学院校的历史使命。同时,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医学院校的功能也在不断扩展和变化,医学院校做为医学真理的开启者、追求者,医学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医学文化的引领者、弘扬者,医学道德的培育者,理应自觉担当起为社会做出示范,引领先进文化的神圣使命。所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医药人才培养中的统领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为重要。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作用,是引领医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同志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活动趋向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致使医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性、多层性与多变性的特点。对此,医学院校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明辨是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批判、抵制西方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2 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

  根据医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实际需要,结合新时期医药人才培养的实际,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

  2.1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

  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知和行统一的过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教学中,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教育和引导医学生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认清社会思想意识的主流和支流,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从而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对社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2.2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针对医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让医学生充分认识到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这个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失去了根基。只有解决为谁而学、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才能使医学生自觉地把刻苦学习与发展个性、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实践统一起来,才能激发医学生学习的原动力。通过教育,让医学生把专业理想和祖国医疗事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从而激发专业学习兴趣,稳定专业学习思想。

  2.3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基础,培养仁爱意识

  社会主义荣辱观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上,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通过中华传统道德中关于“立人”、“达人”的思想,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引导他们自觉培养仁爱意识,把注重礼貌,尊敬师长,善待同学,讲究卫生,爱护生命,变成他们内心自觉的要求,让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和价值观念,负担起治病救人的重任。

  2.4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人才培养实践中所形成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对于规范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2]。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就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因此,校园文化活动就应围绕这个主题展开。通过各种纪念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服务意识、责任意识;通过各类文体活动,让医学生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氛和环境中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3 创新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运行机制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完善的运行机制做保证,从而达到合力育人的目的。

  3.1 建立导师制度,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教师不仅是施教者,又是示范者,教师在人才培养实践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聘请各专业教师担任医学生的导师,对医学生进行学习、思想、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这样教师就能以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培育学生,在教学和生活中也能以率先垂范、执教忘名、授业求精的实际行动带动和影响广大学生,从而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3]。

  3.2 建立学习制度,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良好的学习制度建设既能体现对医学生的真诚关怀,又有利于规范行为。建立各项学习制度,加强对医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能随时校正他们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性。

  3.3 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医学生学习热情

  严格执行奖学金评定制度,对在学习、生活中,取得优异成绩、表现突出的医学生给予奖励、表彰和宣传,为广大医学生树立了学习榜样。在入党、评优活动中,对成绩不合格的医学生采取一票否决制[4]。

  3.4 建立全员育人机制,形成育人合力

  按照“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原则,建立全员育人机制,将教学、教辅、机关、后勤等部门各项工作,统一到育人上来,形成育人合力。同时,要加强学校与社会、与家长的联系,通过向家长寄送成绩单,电话沟通反馈学生在校表现,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网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S].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22.

  [2]胡嘉纪.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新长征,2009,3(10):52-53.

  [3]刘向信.引导大学生在知荣辱明是非中成人成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3(7):20-2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个人修养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深度解读,为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方向,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①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不同的层次做出了相应的要求,我们知道个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践行者,正是因为个人遵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标准才会创造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才会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有了这层因果关系不难看出,个人遵循社会主义价值准则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决定性因素,那么一个人,一个国家的人、一个社会的人,通过什么途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里闪耀智慧的光芒,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用以怡情养志,提升个人修养,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中

  核心价值观是特定时代里国家社会及个人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它不是从来就有,也不会永远不变,它需要有一个倡导、培育和践行的过程。核心价值观本身是否符合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是否植根于传统文化,是决定其能否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共识,进而凝聚民心,引领社会发展潮流的关键,正因如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个人修养才能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沃土。张岂之先生曾指出,“我们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哪些,这些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联系,如何阐述其“源”和“流”的关系,如何说明文化上的“继往”与“开来”等,这些是很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结合得更好。”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从“仁、义、礼、智、信”的做人水准到“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我要求,从“君子”这一社会定义的道德标杆到“仁者,爱人”的人格修则,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讲求修养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思想,从“孔孟”到“老庄”,这些朗朗上口,内涵丰富的隽语,历经千年,与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上有着深度的契合。正是在这种沃土之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显得如此枝繁叶茂。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创新升华。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都有其主流的价值取向。我们目前所处的历史时期根本区别于传统文化孕育形成的年代,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非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继承, 而是吸收其精髓、剔除其糟粕, 比如儒家学说中的封建礼教、等级观念、“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官本位”等观念就是需要剔除的糟粕。法家学说中的“尊君”、权术思想, 对现代社会管理也是消极因素。道家学说中的“守拙”、“贵柔”、“无为”等思想, 在现代社会中都有一定的消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这种“扬弃”的辩证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的创新和升华,才形成如此丰满的羽翼,深厚的内涵。

  当然,在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并不能一味排斥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相反,在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从传统文化的最深处寻找能够获取公民认同引起大众共鸣并最终引领中华民族前行的价值理念,同时也需要学习西方文化的优秀基因。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天然联系决定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③因此,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它将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认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国家必然要引导公民确立文化自信和自觉,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将公民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升华为根深蒂固的情感,为核心价值观的公民认同提供基础。这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需要加强对公民的传统文化教育,也需要在实践中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只有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通起来,把传统文化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高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充满时代气息,形成全社会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既能实现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继承、创新、发展和升华,又能实实在在的在全社会培育广泛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提升个人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个人修养, 最根本的是做人的修养, 这是一个基点, 当然, 这主要是一个学习研修, 提高内省素质的问题。我们知道,社会每个成员每个个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践行者,如何以提升个人修养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传统文化“君子”,提高道德自省水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对个人修养的追求,以至于在整个社会定义了一个个人修养的典范和标杆―“君子”。孔子认为“君子”是经过儒家文化的教育熏陶, 并且在道德修养上下过工夫的人, 是个既有高度文化修养, 又有美好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的人。他强调君子在文化与品质两个方面均衡发展,既要成为社会认可的道德标杆,又要有渊博的学识。首先君子要怀德:作为一个君子首先要注重道德修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贞而不谅”谓之“大德”者;其次君子要“律己成人”“克己”被孔子看成“复礼”的前提, 对自己严格要求, 时常反省自我,是孔子对“君子”人格的一种规定另方面, “成人”是说对他人要真诚相待, 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恶。”对不同意见, 不排除异己, 要和而同之, 所谓“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不断升华自我, 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是“君子”自省宽厚的表现;再次,君子要“慎言敏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呐于言而敏于行”都要求君子说话谨慎,周全措辞,更不恶语伤人,而且要言行一致少说空话多做实事;最后君子要“尊亲至孝”,“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孝敬父母不能仅仅局限于“养亲”这个浅层,要在内心里敬爱父母,事奉父母时和颜悦色,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心,遵循父母的训诫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君子”应该具有的品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

  第二,学习党的指导思想,提升个人理论素养。要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一列重要讲话精神。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到思想认识的高度,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念,增强自豪感、荣誉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与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注重个人修养的实践,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个人修养不是简单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要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实践。如果单纯注重学习传统文化和政治理论,脱离实践,那么文化与理论就会成为“空谈”;如果没有在传统文化和政治理论指导下就盲目实践,那么实践也谓之“无功”。在工作和学习中对人、对事要时刻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以一个诚善博爱之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坚持谦虚、谨慎、宽容、友爱的为人处世态度。在高校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体现在学术道德的修养上,学术之心不可有半点功利主义的掺杂,认认真真科研,踏踏实实做人,是每一个学术人应当遵循的基本修养实践,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 2013.12

  [2]张岂之.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源流[J],北京日报,2009.06

  [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10

  [4]欧阳军喜等.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

  [5]张友谊等.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理论探讨,2007.05

  注解:

  ①《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 2013.12

  十八报告中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湖南作为湘湖文化的发源地,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中伴有重要角色[3]。岳麓书院作为湖南文化的代表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培养了一代代杰出的人物,孕育了湖南特色的文化,激励着一代代湖南人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长江后浪推前浪。

  在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氛围下,一些教育工作者对“科教新国”的认识产生了偏颇,导致教育越来越走向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造成了现今社会一方面理科知识明显过剩,一方面人文素养严重不足。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中国的传统文化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信意识和精神力量[4]。

  二、充分发挥岳麓书院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阵地作用,加强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

  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培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必然要求[5]。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方面注重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继承和发扬“传道济民、爱国务实、经世致用、兼容并蓄”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注意将“博学、睿思、勤勉、致知”的湖大精神融入团员青年的思想和意识当中,通过一系列特色主题活动的开展,使优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传统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塑造出更加适应时代需求的先进青年文化,让传统文化在育人方面发挥了新的积极作用。

  1.融入课堂教学。

  通过文化传承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弘扬岳麓书院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做到让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开设专门的课程,鼓励引导大家积极参加相关课程的学习,通过课程让学生感受岳麓书院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让大家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此外,还可以推出课外国学课堂、国学讲座、经典诵读等相关教学活动。随着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被社会关注,以及新课程的推进演化,学校在相关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上应投入更多的力量,让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新形势背景下的育人工程。

  2.融入社会实践。

  挖掘传统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支持、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包括论坛、讲座、征文比赛、校史知识竞赛等多个项目;打造三下乡、文化考察调研、志愿服务活动等品牌活动。使活动形式更加多样化,不局限于原有种类,实现在活动策划上的创新;更有利于活动效果的最大化,同时扩大了参与性,增强活动可持续性。其中岳麓书院义务导游活动是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一直以来坚持的传统活动,节假期间,游客成千上万,岳麓书院的专职导游并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次类活动既能缓解书院的紧张局面,方便了游客,又能让同学们提升社会实践能力,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岳麓书院这个千年学府的许多典故和底蕴。

  3.融入校园文化生活。

  围绕“继承”与“弘扬”之间的关系,以青年志愿者与团队力量为整体支撑,着力构建校园文化建设常态化机制。发挥学生组织、团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努力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转化为具体行动,通过书法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以实际成果展示青年学子的才华。千年湖湘文化“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传统文化育人项目的直接精神动力;通过活动的开展,积极培养大学生树立“自我奉献,自我实现”的思想观念;促进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着力打造项目文化品牌[6]。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是广大党员、学生干部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

  4.融入理论研究。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岳麓书院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高校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深入挖掘岳麓书院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通过课题申报、思政研究等形式提升高校本校的理论研究水平,为高校做好德育教育做出贡献。

  5.融入网络思政教育。

  网络作为新时代人们交际交往的又一种方式方法,甚至可以说是人们生活中,特别是大学生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拓新形式,广泛利用BBS、微博、微信、专兼职团干博客、QQ群、电子杂志等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此外,充分利用网上媒体的优势,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中来,从而达到了相互交流,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的目的。相信借助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能够跟得上时代的要求,更好的服务大学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的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人才,促进社会更好的发展。

  三、总结

  一、传统文化与高师院校的内在关系

  传统文化与高师院校之间存在的辩证统一的内在逻辑关系,根源于文化与高等教育的关联。文化作为自人类诞生之日起便产生的亘古恒久的社会现象,与教育相伴相生。文化赋予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则给予文化存在的依据与更新的途径。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出发,认为教育依存于一定社会的文化,教育是传递人类文化和文明的重要手段。这种规律性使得文化与高等教育之间形成了密切联系,建立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文化决定、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又能动地反作用于文化。由是,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文化与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师院校,相互之间便建立起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一)传统文化对于高师院校具有的作用。文化与高等教育之间存在的深层次关系,就要求高等教育在发生革新变化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因素在其中可能会发挥的作用。而在文化对高等教育变革具有的若干作用之中,就蕴含着传统文化对于高等教育的内在深刻影响。正如美国教育人类学家斯宾格勒所言:“一定社会特有的文化传统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强烈地制约着教育过程的进行和人们养育子女的方式。”由此可证,传统文化对于高师院校具有突出的作用。具体而论,传统文化对于高师院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价值体系、思想观念、知识经验、学术秩序等方面。1.传统文化作为历史上逐渐凝聚成型的文化遗产,具有积累性、连续性与承继性,是包括教育在内的现代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因此,传统文化必然会成为高师院校整体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直接作用于高师院校的学校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方方面面。2.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其存在形态与影响方式具有典型的隐性特征,更多体现在对学校领导者、教师、学生的价值体系、思想道德观念等内在文化心理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高师院校的日常运行与改革发展。3.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体现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内涵与特征,这就促使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发展路径等必然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其他国家的高师院校产生显著差异。4.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国自古以来不断形成完善的包括教学观、教师观、人生观等在内的基本教育理论观点,从而对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教育科学研究等专门职能具有重要影响。(二)高师院校对于传统文化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在传统文化与高师院校的相互关系中,不仅是传统文化对于高师院校具有作用,高师院校同样对于传统文化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体现在高师院校具备的文化与教育功能方面,即高师院校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课程教材、教师群体、学校文化等途径,对传统文化进行选择、评价、传承与创新,从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进而对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产生影响。1.高师院校作为具备文化功能的特殊社会组织与现代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现代社会文化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负有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并使之融入现代文化的职责。2.高师院校在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之时,必然要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内容、形式等做出具有现代性的评价,摒弃其中消极、落后的成分,吸纳符合现代化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成分,从而使传统文化能够成为现代文化的积极构成要素。3.高师院校作为以孕育人才和科技成果为己任的特殊社会组织,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以发挥自身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为基础的,并在发挥职能的过程中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改造。4.由于高师院校具备教师教育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特别功能,与传统文化中注重伦理道德、强调师道尊严、讲求“传道授业解惑”的特性相契合,因此,在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但要求高师院校应在日常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学生活动等方面适度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还要求高师院校要深入研讨传统文化与教师教育、教育科学研究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传统文化在现代高等师范教育中的功用,从而使传统文化中与高师院校密切相关的成分能够古为今用,发挥出现代价值。

  二、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定位

  传统文化与高师院校之间存在的特殊关系,使得高师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特别之处,进而使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定位。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定位,主要源自于高师院校的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依据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主要是指处在一定文化历史传统圈内的人对自身文化与其他文化的系统反思与深刻认识。高等院校的文化自觉,主要表现在其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对于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全面认识、辩证思考及正确对待。这是关涉高等教育文化命脉的最核心问题,与高等院校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密切相关,不但对高等院校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作用,更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存续有重大影响。依此而论,高师院校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便决定了以教师教育为主要职责的高师院校,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和具有古典意蕴的传统文化教育所具有的现代意义,也就决定了高师院校如何确定自身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定位。具体而言,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定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高师院校具有传承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高师院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是以自身的教育模式与教学、科研职能为载体的。作为负有培养高端人才职责的高等教育机构,高师院校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借助教学、科研活动对学生进行集中性的传统文化教育,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使用传统文化培养、塑造学生,从而使传统文化能够为学生学习、认知、领悟,并可为己所用,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素养、道德意识与精神追求,进而有助于培养具备高尚品德及优异综合素质的新一代教师群体。正所谓“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二)高师院校具有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国家的高等教育必须肩负的重要使命。高师院校不仅要传承传统文化教育,还要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既在学校内部营造出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使更多的学生具有学习与传播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又要发挥高等教育引领社会文化风气的灯塔作用,为传统文化教育在全社会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与智力支持。(三)高师院校具有选择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高师院校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与弘扬,并非不加鉴别、不做分析,而是建立在正确评价基础上的选择性传承、弘扬。即高师院校要根据现代社会与教育的特点与现代化发展的要求,通过培养目标、教学体系、课程教材、学校文化等途径,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等进行客观评定与选择。以此去除旧有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保留那些具有永恒价值、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部分,并对这些内容进行进一步加工,使之能够与高师院校实现有机结合,形成新的传统文化教育目标、内容、形式与方法。(四)高师院校具有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高师院校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具有两重含义。一是体现在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方面。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的高师院校因自身的高等教育属性,而具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创新的功能,由此创造产生新的文化形式,形成新的文化内涵。因此,高师院校有能力在继承既有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超越与再创造,使之不断推陈出新、历久弥新,始终能够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二是体现在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及科研功能方面。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需要符合教育的一般要求,具备教育的一般属性。高师院校作为专司教师教育及其科研的高等院校,具有从事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本功能。因此,高师院校有能力从教育科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应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创新性研究,使其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还可以符合当代教育的新要求,从而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更新发展。

  三、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实现

  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不仅在于理论分析与书面呈现,还需要在现实基础上应用具体的实践途径,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实现,以切实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一)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价值实现的基础就价值实现的基础而言,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实现有较为扎实的多项条件作为基础。1.党和国家颁行的规章制度提供了政策依据,指明了理论与实践的方向。如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打造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及教学研究,从而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持、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亦强调,要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2.高师院校的教学、科研力量与硬件设施,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人力物力条件,能够切实保障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3.高师院校由于肩负培养未来教师的主要职责,所以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还可以间接方式实现,即培养大批具备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助力全体教师进一步提升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综合素质,从而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实现高师院校的自身价值。(二)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价值实现的具体途径就价值实现的具体途径而论,由于高师院校具备的一般与特殊教育功能,所以具有多个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途径,大致如下所述:1.人才培养方面。一是通过科学规划培养目标,将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精神渗透其中。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师德观以及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所必需的教育教学综合素质与具体技能。二是在专业建设工作中,注意将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发展有机结合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在专业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标准设定、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设置、专业实践活动、专业教材编撰等方面,增加传统文化教育的比重;尝试开展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的建设;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公开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的建设。三是在课堂教学中,将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作为重点,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经典著作作为重要学习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尤其注意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2.科学研究方面。切实发挥高师院校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优长之处,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和相关科研力量,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科支撑。组织专门力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机构的建设,为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3.文化建设方面。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讲座、举办文化节、组织学生社团活动、建设学校文化设施等方式,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层面充分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营造以传统文化育人的学校总体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深切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与教育作用,引导学生学习领会借助教育文化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4.社会服务方面。高师院校要合理运用自身的智力与物质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为社会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教育培训、信息咨询、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等社会服务,从而使大学教师及教材、课程、教育教学方法等教育资源,能够为促进传统文化在社会领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扶持帮助。5.职后教师培训方面。高师院校要切实贯彻相关文件的精神与具体要求,加强面向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在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等职后教师培训计划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训内容,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

  四、结语

  当前,在完善传统文化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进程中,高等院校的作用显得愈发重要,尤其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等方面,能够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与物质保障。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工作中,不仅可以发挥高等教育的一般作用,还在教师教育、教育科学研究等领域具有特殊功用。因此,为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有必要高度重视和切实体现高师院校在当代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中的价值,从而使之为传承中国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刘振宇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4-03-26)[2017-02-15]..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室.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2017-02-15]https://www.xueshu.com/haowe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3]顾冠华,沈广斌.中国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

  [4]潘懋元,张应强.传统文化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7(1).

  一、新形势下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作用

  1. 通过传统文化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仅是语言文字的教学,同时也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其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对小学语文中的德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一些经典的诗词文化,歌颂着许多爱国情怀的精神,以及讲述着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历史。这对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小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 通过传统文化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小学生的年纪一般比较小,心理和身体都正处于成长阶段。在对小学生进行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要着重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尤其是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思想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3. 通过传统文化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五千年来文明历史留下的瑰宝,它对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只是存储比较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充分。通过语文中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小学生可以充分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促进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归属感,并使他们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新形势下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策略

  1. 利用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宽泛,蕴含着教育的价值,其中有许多古诗词、古代建筑等内容,这些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怀,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例如,在学生学习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这课时,文章中介绍了圆明园是由三个园林组成的,并且里面有许多文物宝藏。从文章中我们能感受到圆明园的金碧辉煌,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但是由于当时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没有能够很好地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导致圆明园被毁灭的悲剧。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谈一谈圆明园被毁的感受,并让他们探索一下其中的历史原因。最后,由教师总结观点,圆明园的毁灭是因为旧中国落后导致的,从而不能够保护自己国家的文化建筑遗产。所以,要让学生们努力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让祖国变得更强大,不再受他人欺负,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创建语文课中传统文化情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在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也不要死板的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创建情景,以便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学习《揠苗助长》这课时,就要帮助学生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揠苗助长》这一则古代寓言主要讲一个古人,希望自己的稻苗长得快一点,然后就自己拔苗,把稻苗拔高,最后稻苗都死了的故事。这则故事主要告诉学生要遵守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不能急于求成。但是当教师讲解的时候,也可以告诉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的观点: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同时,人与人也要和谐相处,建设和谐社会。

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

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

上一篇:CBA季后赛赛程表一览 CBA直播哪里看?
下一篇:全民篮球赛事策划方案3篇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