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活动作业设计大全11篇

admin 72 2024-02-06 14:05:10

  体育活动作业设计篇(1)

  伴随着艺考热及国家对艺术文化人才需求的增加,职业院校中开设艺术类的学校也越来越多。职业教育注重实践,越来越重视技能型的培养。但同时,许多艺术类专业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设计与工艺技法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设计创作的情感与创作激情的培养。

  高职院校迅速发展,开设艺术类的专业越来越多,高等职业院校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一支生力军。与本科院校的课程区别,职业院校近年在教学改革与课程开发方面走在本科院校的前面,更强调的是动手能力,培养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因其独特的性质,要求专业学生进行情感的投入和活动的参与。情感的投入和活动的参与相互作用,使设计的质料、操作技法以及它所表达的情感得以内化,从而实现艺术设计艺术教育的理想和目的。目前,大所数职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注重的是学生设计技巧类的知识,而往往忽略对学生的设计创作思维方法和内涵把握的培养,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实际的创作能力。作品质量不高。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多地传授设计技巧训练使学生陷入单纯追求技术、技巧的泥潭,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进而产生厌倦情绪,丧失对设计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对学生设计情感的培养与开发,使学生的设计与情感表现力能够得到共同提高与发展。

  艺术教育的成功不是靠理性的说教,而是靠设计作品的感染、动情以及学生的情感介入。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独特形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手段去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设计能够具有真正的独特内涵。这里着重从五个方面探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情感教学:

  1.培养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热爱

  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不主动是普遍的现象。学生入学文化基础薄弱,没有自觉学习的习惯。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学习,很大原因取决于他对专业的热爱程度。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培养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兴趣,使其由感兴趣到喜爱进而发展成为热爱。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风趣,要富于幽默感,教学情趣要饱满,要“以情动人”的特殊规律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可举自身在专业上经历的过程,促使学生对本专业的深刻认识和坚持的信心。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实践的舞台,对学生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设计的快乐与满足,从而培养其自信心,加强了原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对设计更为持久的热爱之情。这种热情可促使学生克服专业学习中的一切困难的顽强意志和力量,为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作坚持不懈的努力与奋斗。除了课堂上的专业训练外,教师还应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艺术设计大赛,这些大赛为学生的专业锻炼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为学生搭建了更为宽广的平台,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教师要举办学生的成果展览。

  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目的不是像其他类型教育那样培养理性化的个人,它要根据学生各异的气质、天赋、性格、兴趣、素养进行教育,使他们合理地选择、发展自己的设计风格。拿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有的学生喜欢设计职业类的服装,而有的学生喜欢设计运动类的服装等等,对于这些个性的差异,教师应能够做到有针对性的培养。因而,教师的教育行为不可能是刻板的模式和固定的程序,而是自由的创造过程。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不是别人思想和情感体验的传声筒,被动地把艺术设计的方法、规律、欣赏和创作原则传授给学生,毕竟培育出来的学生不是“艺匠”。仅仅教会学生进行设计操作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加工处理和创造性的更新,在每次的教学中都应针对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实际采用适当的方式,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才能真正丰富他们的设计创造才能。

  2.培养学生对设计作品情感的准确把握和表现

  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培养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和体验作品情感的能力,要培养其善于运用表现的技巧,把握设计作品内容、感受的情感。

  2.1对设计作品表现手段的情感把握

  一幅好的设计作品都是设计者内在情感的表现。设计是表现情感的,而情感又是模糊的、非确定的、无法用清晰的语言和逻辑来描述和表达的,所以,学生在设计时要善于找到创作的表现手段来实现情感的抒发。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多欣赏和感受一些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与风格的艺术设计作品,让他们在比较中去感受与体验不同风格、对情感表现的不同作品。学生在欣赏中的创造是以自己的情感经验积极投入参与到作品中的,并得到独特的审美感受。在具体的教学中,学生不同的设计风格应该运用不同的表现技法去设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应用创新的思路和技法去表现服装作品,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最大的扩散。

  教师对艺术设计作品表现手段的讲解时,应着重把自身的感受和审美经验描述给学生,通过启发和诱导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对艺术设计作品进行“情感内化”式的理解,在这过程中把握作品的情感内容。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以优秀的艺术设计大师作品欣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积极主动的想象能力。如日本服装艺术大师三宅一生,教师在讲解时不仅要分析他作品所体现的独特表现手段,还要分析设计大师是如何把本民族的情感渗入到设计作品中的。另外,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增加生动活泼的生活情感内容,使这种教学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可以避免知识和技能的枯燥呆板。

  和其他教育形式相比,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更侧重情感的教育,而不是理性的规则、方法的教授。情感是主动的,它在艺术设计活动中起着统率作用,而规则和技法只是为情感的表达服务的,要进行艺术设计创作就离不开情感的表达。如每年汉帛奖的参赛作品,选手的参赛作品虽然表现手段各异,但都体现了设计师内在情感的抒发,没有情感的设计作品是苍白无力的。那种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艺术设计作品,对艺术活动、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段的情感把握是必不可少的。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首先必须把握情感的设计表现方式,这是进行艺术设计创作的前提和基础,然后在实践中才能将设计的技巧和自身的情感体验融会一起,从而升发出新的情感体验,创造出新的设计作品。

  2.2对设计作品内容的情感把握

  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艺术能力的培养,而这又是通过对艺术设计作品的形式特征、情感内容及创作规律的认识和了解,使学生逐步具备艺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过程。学生在设计的创造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就是对自身情感的抒发,作为教师要注意对其情感进行有益的引导、疏通、形式化,使之积极地释放。因此,艺术设计教育主要表现为对设计形式中的情感内容进行创造。设计作品内容是对作品情感最直接的表白。教师要帮助学生认真分析艺术设计作品内容的深刻内涵,要启发他们创作的想象力,使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在脑海中建立一个正确的设计形象。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大量吸取古今中外、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优秀设计作品,尤其要借鉴本民族传统的服装文化来丰富现代的艺术设计。最后,学生还应理解其他艺术门类所赋有的情感内容,如音乐、戏剧、阅读文学等等,使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艺术审美力和鉴赏力,并能对设计师的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以及创作动机作进一步了解,使他们能够真正把握作品中所反映的情感内容,促使学生自己在设计创作中能够把握的更准确、表现的更完美。

  3.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良好的情感交流与沟通,可以使双方都能积极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使教学形成良性循环,这样有益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建立起师生不同的沟通渠道,教师应该从学生身上发现并开发他们的艺术潜质与禀赋、预测他们各自的发展方向,以此建立师生之间的充分信任与自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活动的情感交流,要求教师以历史的使命感和社会的责任感去进行创造性的、富有成效的工作,在传授知识、技能、方法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并获得工作和生活的乐趣,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以爱心去体会学生的情感,使教育活动变成师生情感相互交流和影响的过程。

  首先,教师要保持温和热情的教学态度,尽量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到和蔼可亲,在心理上获得放松,使其乐意与教师进行沟通,从而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当中。其次,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把消极的情绪感染给学生,要以自己的教学激情感染学生,对学生倾注自己满腔的热情和真挚的爱。最后,教师还要发挥榜样作用,要以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征服学生,使学生感到教师的真诚,从而强化教学中的情感作用,使教与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总之,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应贯穿于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整个过程。情感的交流是设计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对学生的情感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设计教师应充分认识这一重要性,应积极应用各种情感培养的手段,去激发学生对设计的学习兴趣,并调动学生的设计情绪,培养学生与教师对设计情感的交流,以及对设计作品内涵的情感把握和力度表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设计为依据,以表现技能为手段,与学生们共同营造和谐、愉快、积极的课堂气氛,使设计教学获得最佳效果。

  4.重视学生生活情感与设计教育的结合

  学生生活的世界是教育的根基,是艺术设计的灵感源泉。生活即教育,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生活表示个体和种族的全部经验,生活情感包括生活的习惯、制度、信仰等等因素。艺术设计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真正的力量。因此,具体的设计教育内容应是随着学生情感内容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同样,对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设计教育同样需要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生活情感的变化,并培养其对生活的关爱,使其情感、审美得到陶治净化,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心灵得到美化。完美的设计必须是美的、善的,学生只有从心灵上得到情感的激发,才能真正设计出美的、善的作品来。如教师可以列举分析环保艺术设计的作品,使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这种对社会关爱的情感。

  学生的设计创作与他们日常生活的情感体验是分不开的,它必须基于学生的日常感受。艺术设计教育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情感宣泄作用,教师应该以自己对生命意义的把握体验来引导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的情感扩张、拓展、提炼、升华,使之超越某些功利性而成为普遍性的艺术情感体验,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此外,艺术设计的目的毕竟不是仅仅为情感的宣泄找到合理的途径,艺术设计的情感合理宣泄是与日常生活中情感的宣泄是有本质的区别,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情感的宣泄还有更高的目的,这个目的既是情感能够得到净化,使设计的情感注入精神的动力。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宣泄,在宣泄的基础上向着形式化、净化的更高目标迈进。

  另外,学生正常、健康的心理,良好、完整的人格,美好、高尚的情感应是现代社会每位成员必须具备的品质,艺术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的特殊形式,也是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及审美趣味上,设计情感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在教学中要关心学生,不能只关心他们的学习如何、智力发展如何,技能水平如何,还应当关心他们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关心他们生活情感的变化,而要着眼于学生完整的、独立的自我人格成长。

  5.强调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情感的培养

  体育活动作业设计篇(2)

  “教育活动设计意识”是对教育活动设计的一种看法和态度。调查主要从“毕业后是否从事幼教职业、活动设计必要性、活动设计对儿童及教师发展、活动组织意义;活动设计的动机”几方面着手。调查显示,40%的学生选择毕业后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理由是“既然学了这个专业,当然要从事跟所学专业有关的职业。”“比较喜欢和孩子在一起。”20%学生不会从事此职业,理由是“工资太低,工作太辛苦,压力太大。”40%学生选择“不一定从事”,“如果毕业后能找到比幼师工资更高的工作,我就不做幼师。”15%的学生认为学习活动设计非常有必要,访谈得知,这些学生大多毕业后从事幼儿教师职业,在实习的时候带过班并且有受挫的经历,她们说,“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实在不知道讲什么好,备课之后,强多了。”58%的学生认为没必要学习活动设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此职业的认同度不高,学非所愿,只图个文凭而已,毕业后根本就不会从事幼儿教师职业;另一方面是在实习的过程中受到指导老师的负面影响,认为不设计教育活动方案也能组织活动。“我看到教师根本就不拿教案上课,检查的时候她们直接拿教师指导用书抄教案或者直接百度一下。”55%的学生认识到活动设计对活动组织的意义,但只有15%、17%的学生认识到活动设计对儿童发展、教师自身发展的重大意义。尽管教师在《活动设计与指导》绪论部分就对活动设计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释,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学习经历并没有帮助学生内化这种重要性。出于“自己需要”设计活动方案的人仅占37%。63%的人是“在教师要求”之下为了期末加分才设计活动方案的。抽取的样本作品分析发现,大多数学生的作业几乎完全应付老师:寥寥几个字,根本无内容可言,问其原因,“不会写”。为了不扣分,直接“百度一下”的学生占了36%。模仿别人方案稍作修改的学生占49%。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知识匮乏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知识”包括活动设计学科知识如幼儿园教育活动特点、环境创设的知识、活动设计的原则,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及活动方法知识以及跟活动设计相关的五领域的知识、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知识、幼儿学习发展知识、艺体技能知识、《纲要》和《指南》等知识。调查显示学生“不熟悉”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知识的人数比例非常高,依次为60%、58%、48%、65%、6%、48%、55%、61%、77%、70%、62%、12%“非常熟悉”的人数总体比例较低。而访谈的结果更加不如人意,“环境创设就是布置教室和幼儿园的环境,需要手工好,绘画好。”“教育活动评价就是批评和表扬孩子。”学生只知道教育活动内容相对划分为五领域,但并不能详细地说出五领域的具体知识。学生熟悉度度比较高的知识如幼儿园教育活动特点、活动设计原则、活动目标等知识都是当下正在学习的内容,在活动设计中运用的比较多。两个纲领性文件的相关知识,学生知之甚少。这一方面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有关;另一方面跟教师的教学不无关系,教师都知道纲领性文件的重要性,在《活动设计》课程教学中也会经常提到里面的关键词,也有要求学生去学习相关内容,但总体来说,教师对文件的精神领悟不透彻,不能用来指导学生的活动设计,也没有很好的方法让学生系统掌握这些知识,领悟其精髓。

  (三)教育活动方案质量不高

  活动方案质量是学生教育活动设计素养的综合体现。学生撰写的活动方案,要求基本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正确,要素齐全,活动方案整体一致,体现“趣味性、综合性和生活化”。调查显示会撰写完整活动方案的学生百分比为40%,但作品分析的结果表明情况更糟。在随机抽取的100份作业当中,只有20份作业的基本要素齐全;对40份考试试卷的活动方案设计题分析发现,要素齐全的学生人数更少。活动目标三个维度齐全的仅20%。活动目标不仅要素不齐,还不具备可操作性,不能达到评价尺度的作用,难以对幼儿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活动名称的表述上,50%的学生只写了主题如“认识西瓜”,既没有写活动类型,也没有写年龄班级。访谈时学生说根本不知道自己设计的活动到底适合什么年龄班级。学生最容易忽略幼儿经验准备,在收集的样本活动方案中,只有5%的活动方案有经验准备,学生对于儿童发展的知识掌握既不多也不善于运用。学生撰写的活动过程总体存在“结构不清晰;与活动目标脱节;说教意味浓;小学化倾向严重;设计的游戏与活动内容脱节,为游戏而游戏”等现象。

  二、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学生教育活动设计素养现状的形成,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上,专科学生专业认同度不高,致使活动设计意识薄弱,活动设计知识匮乏。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欠缺也致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不喜欢重复学习,一个优秀的教学视频,不愿意反复观摩,不能从优秀教学行为中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不善于调动学习主观能动性,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课后很少有学生会主动练习活动设计。过多强调教师对课程学习兴趣的影响,把不爱上课,不会设计活动方案完全归结于教师上课说得太多,理论性太强,没意思等。学习功利性太强,以在职业活动中是否有用来衡量知识价值,决定是否接受它们。在活动设计中,学生大多处于经验层面,缺乏主动运用教育理论的意识和能力。客观上,优秀实习实训基地的缺乏,也是导致学生教育活动设计素养整体缺乏的一个关键因素。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是幼儿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学生综合教育素养的体现,是依托理论和运用理论的一种实践活动,这种实践的发生和完善必须依托真实的场景———幼儿园。活动设计的起点是儿童的发展,终点也是儿童的发展。只有在正确的、真实的场景中,才能检验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也才能促使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换。在实习实训基地,学生第一次获得了对专业的真实体验和认识,奠定了对职业认同的基础。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的学生活动设计意识淡薄,对职业的认同度不高,都源于她们的第一次教育实习,由于第一次教育实习接触了错误的教育理念和行为,颠覆了她们对幼儿教师职业的美好憧憬,对后段的教学和学习造成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建议

  1.重视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要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活动设计素养,单纯依赖专业教师课堂上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重视隐性课程对人的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影响。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而最能影响她们的隐性课程应是每天生活其中的教室、走廊、楼梯。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学校建筑的教育功能,创设专业主题墙。纲领性文件墙创设在她们的必经之地,让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扶持政策,让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标准能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增强她们的专业认同度。名人名家主题墙,让幼师生找到前行的动力,使她们时时刻刻沐浴在伟大教育家的思想光辉中。幼师生通过专业反省墙时时刻刻检视自己的行为,以一个合格的乃至优秀的幼儿教师来要求自己,在不自觉中提升对活动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2.构建优秀的实习实训基地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是理论之于实践的一种尝试,其核心目的是服务于学前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经验应成为活动设计的起点。要了解儿童的经验,就不能脱离儿童生活的场所,这就使教育活动设计与幼儿园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校必须采取双赢的手段吸引优秀的幼教机构加盟实习实训基地,构建优秀的教学实践共同体,形成教育合力,对学生形成正面的影响。教学实践团队可以由高校任教《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教师、幼儿园优秀的指导教师组成,共同对学生进行实习实训的指导。

  体育活动作业设计篇(3)

  一.高校德育实践基地建设现状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用特定的实践活动改造大学生主观世界是德育的客观要求。因此,德育实践活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的形式。然长期以来我们德育重理论说教,轻实践。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在德育实践活动上探索薄弱,尤其是高校德育基地建设还不够。目前高校德育发展层次不高,方向各不相同。一些高校探索建设德育实践基地,德育实践活动单方面设计推进,效果差,内容枯燥。形式单一,重视不够。有的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弱化了德育效果。

  高校德育实践基地建设主要形式有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L试将红色资源在德育中运用。在寒暑假社会实践中与特定德育实践基地结成志愿合作关系,这些实践基地主要有新农村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红色革命根据地、社会福利机构等等。把实践基地作为社会实践特定地点,固定长期开展志愿实践活动,把这些场所作为大学生稳定实践地点,作为大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渠道。

  一些应用型高校将德育实践活动与专业相结合,比如专业实践基地,此类基地有一些德育资源,比如专家工作室,企业历史陈列室。学校一般在暑假或其他特定时间组织大学赴基地参观行业历史,接受行业和专业素养熏陶。还有的将德育实践活动安排与专业最前沿发展信息联系进行的品质培养,设计相关实践活动。这些专业德育实践活动,对自身品格塑造以及启发道德感悟都有一定帮助。

  此外,有的将德育实践基地与创新教育相结合,与勤工助学岗位,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德育模式,一些高校形成了一定的实践机制和利用德育实践教育的特色。

  二.德育实践基地长效建设的困境

  目前德育基地持续化开展面临一系列问题。首先物质保障问题,德育非必修课程,经费不足,德育实践基地建设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德育实践基地长效建设需要考虑交通费用;各个高校没有专项德育实践活动,经费主要靠学生活动费用。然而德育实践活动一般都要在校外进行。德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公共部分和场所,属非营利利机构比较多,也没有接待和补贴的费用。德育实践活动时间跨度长,实践活动需要物质投入,例如车费、活动用品等。而从事志愿活动高校学生活动费一般比较少,而且用途限制比较严格。另外社会化、市场化慈善基金会募集基金困难,限制也比较多,因此持续化开展志愿基地建设在经费上存在严重困难,这是影响长效建设的首要困难之一。

  以往德育实践活动载体单一,形式大于内容。双向互动少。在志愿活动载体上,限于简单互动游戏、服务、捐赠。志愿活动组织联系以通过人脉维持的比较多。因为很多高校位于大学城,志愿实践活动地点距离学校较远,交通不便。时间紧凑,活动往往直奔主题,完成规定流程。由于时间空间等问题,有的甚至由于时间关系紧张,连设定流程也无法保证。交流互动主要节日和特定活动举办,活动时间短,内容少,深入交流也不够,很多实践活动走过场。很多实践活动走过场,流于形式。活动效率和效果不佳,造成道德主体兴趣和主动性大大降低。

  长期以来,对德育实践活动的评价和过程跟踪一直不足,宣传效果大于实际效果,活动凭借感性发挥的比较多;对活动评价往往老套,有的以简单了解的主观感受作为评价活动效果。有的是以某一方评价好坏作为评价活动效果。没有从参与者,被服务对象,社会、学校等全方位评价。德育实践效果评价制度缺乏,对志愿活动双向活动少,效果评价内容缺少。活动互动少,活动没有发挥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影响活动效果。因为在评价方面的难度,活动过程评价一直是块盲区。

  专业教育和德育以往是“两张皮”。高校德育基地与专业实习相结合不够,与专业结合,模糊界限。德育实践活动目标是引领价值观,而行业和专业培养方面有很多对人品质和素质的要求,这和德育培养相一致。然而往往忽略了与专业素养培养中德育内容。专业和素养培养存在欠缺情况,没有形成德育实践活动与人才培养计划立交桥,没有发挥专业教育培养中德育的隐性作用。造成德育长效实施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缺乏制度保证。

  考虑到德育实践基地安全问题等,很多高校不太热衷于德育实践基地建设,德育实践活动内容在校外基地进行,期中涉及交通安全,活动场地和器材安全,食品安全,活动对象身体安全等等,这些环节都会存在各种安全隐患。由于活动设计和细节,活动自由度很大,管理难度大。活动也没有统一安全作业标准,缺乏安全保障机制,因此一些高校,对德育实践基地活动推动各方积极性不高。

  三.德育基地建设有效路径

  如何长效建设德育基地,保持德育实践基地的生命力,首先需要创新理念,德育基地强调的是实践性。同时德育是系统工程,德育是学生身心协调发展要素和基础。德育实践基地建设需要更多设计,注意宣传设计内容。以陶冶情操为目标。因此德育实践基地需要设计特点内容或环节来渲染。分类设计实践形式,模块化实施实践内容。

  创新德育基地建设需要全面系统利用好社会资源,与行业和企业接轨,可以通过业务关系、科研和学生教学实践活动与行业和企业建立紧密联系。结合行业和企业人才需求,研究如何挖掘、提炼、整合德育资源,建设不同德育实践基地,针对性进行德育培养,将德育实践基地建设与职业素养培养相结合,突出德育基地建设在特色人才素养养成中作用,探索德育基地特色建设应用方案,丰富德育实践基地内涵。

  德育主体的积极性发挥需要结合德育主体需求,与高校类型、行业、专业人才培养相衔接。研究不同院校、行业、专业学生特点如何与德育基地建设目标契合。同时德育课程贴近学生,符合学生特点需求。德育实践基地建设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设计学生喜欢参与实践内容,能够引起共鸣的注意。让学生乐于参与,让活动丰富多彩。重视德育实践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性。

  分类建设高校德育实践基地途径,创新运行管理机制创新,分析影响德育实践基地长效开展因素,需要从管理学和社会学入手,引入科学管理机制。第二课堂学分集合过程评价,列入奖学金评价和评奖评优指标。研究对策,得出创新德育基地建设长效管理的路径。研究如何保证德育效果,长效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估办法。科学的运行和管理措施是德育实践主体和对向长效化开展实践活动的机制保证。

  国内外高校德育实践基地建设亦有可借鉴经验,例如日韩,港台在的德育实践活动中重视情境教育方面具有先进经验。他们以发展为导向,为学生的成长需求提供平台。组织形式上有单独的发展组,具体有摘星计划、学长计划、学生大使培训计划、领袖才能计划等等。如日本加强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思维能力,重视个性一贯教育,将德育穿于整体教育活动。

  德育长效性建设需要系统化顶层设计,研究如何在学科培养方案与创新德育基地建设结合;如何将社会资源运用到德育基地构建中,探讨德育实践基地化、结合德育基地建设,研究在德育长效建设如何彰显特色;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探索如何彰显社会主义德育特色与创新德育基地建设结合。

  四.社会学视野下高校德育实践基地长效性思考

  实践活动都是由主观到客观再到主观的过程,实践活动往往会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实践活动需要长期不懈的开展才能活有成效。德育需要保证一定的实践和一定时间作保证。因此德育长效性开展是德育主体真正接受德育目标的前提。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一定时间的实践,通过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肩负社会责任,在实践中素养和能力得到双从提升。

  德育长效性离不开整个社会支持系统,学校和家庭是德育重要空间,日本为提高道德实践能力,要求大学生每年定期到企业、农村中生活,到社区参加一定的自愿者服务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或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宗教仪式和政治活动。韩国增加学生课外活动机会,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活动,提高学生德育实践能力,为学生举办不同的讨论会、演讲会、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社会调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及考察活动。因此在推进德育实践活动方面,政府和学校需要肩负责任,出台机制和措施,有所作为,形成整个社会重视德育实践活动,为长效化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提供物质和制度保证。

  人的精神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是精神层次最高追求。大学生实践活动是德育主体参与社会,学会社会担当的重要体现。其主观动机上为了活动中得到被爱和精神上追求。虽然大学生参加德育实践活动主客观原因各不相同,但从根本上应是个人精神层次的追求。因此,如何激发个体的价值需求,寻找适应归属感,存在感应该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因此在德育长效建设中更多考虑人性化因素,设计激发灵魂的环节和内容是德育长效建设的方向之一。

  德育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化提升,是德育实践基地保持特色和赋予人才质量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德育实践活动中,学校与社会合作程度比较低,关系不紧密。德育实践互动仅仅限于志愿服务活动,志愿实践与专业拓展和延伸上层次不够。需要深入探索互补合作,提升合作水平。如在儿童福利院,高校志愿者可以探索联合编著出版教材,共同撰写生活案例、编写适合实践对象需要的科普著作,给服务对象提供更高层次更专业的服务,使得实践活动向长期性、深度化方向发展。

  探索特色创新和长效机制是高校德育基地长效运行路径。辅之德育实践基地建设与课程培养相衔接,制定德育实践基地长效性机制和保障办法,探索实践基地长效运行效果的评估办法。将发挥德育主体兴趣、需求与基地特色和长效性结合,在德育基地特色创新与专业实践教学融合基础上,才能形成德育实践基地长效运行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培进:创新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12期.

  [2]吴学兵、王兴明:高校德育基地建设的创新构想举隅[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3]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体育活动作业设计篇(4)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广大公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权益,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全面推进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奠定建设体育强国基础,为提高全民族体质及健康水平,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

  到年的总体目标是: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体育健身设施更加完善,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具体目标任务是: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0%以上。

  ——城乡各族群众身体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标准的城乡居民(不含在校学生)人数比例增加到88%以上。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

  ——各级体育健身设施有较大发展。形成各类体育设施合理布局、互为补充、面向大众的网络化格局。形成自治区,州、地、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五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网络。有条件的广场、公园、绿地、居住区普遍建有体育健身设施。各类体育设施利用率、开放率有较大提高。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建立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有条件的县(市、区)普遍建立体育总会、行业体育协会、单项运动协会和人群体育协会等体育社团,社区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有较大发展。60%以上的城市街道、30%以上的农村乡镇建有体育组织。城市社区普遍建有体育健身站(点),50%的农村社区建有体育健身站(点)。

  ——社会体育指导队伍进一步发展。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和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5万人。社会体育指导员素质和技能有较大提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普遍开展。

  三、工作措施

  ——加大全民健身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互联网、新闻媒体等传媒方式,开办全民健身栏目,举办科学健身讲座,制作全民健身宣传片、宣传画,出版全民健身科普图书、音像制品,提高公民科学健身素养。借助“全民健身日”、重大体育赛事及各种节庆体育活动,加强全民健身社会宣传,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开展“终身体育”教育,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树立体育健身是健康生活方式最重要组成部分的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崇尚体育健身、积极参加体育健身的社会风气。

  ——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纳入学校教育考核主要指标。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督导制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倡导科学、健康的青少年健身和运动理念。办好各级各类业余体育运动学校、体育传统学校,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建设,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城市社区体育工作。各级政府将城市社区体育作为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做好规划,加大投入,以城市街道和居住社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社区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体育健身公共服务。街道办事处有部门和人员负责社区体育工作。有条件的街道建立体育健身指导站、社区体育俱乐部等社区体育健身组织,推进社区体育健身站点规范化建设,扶持居民委员会提高体育服务能力,组织开展小型多样、经常性的社区体育健身活动。整合街道辖区单位、学校的体育设施、体育人才资源,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社区体育与单位职工体育、学校体育共同发展。

  ——加快发展农村体育。各级政府将发展农村体育纳入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的均衡配置,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体站作用,利用好农村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和体育人才资源,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开展农牧民体育健身活动,特别是要广泛开展民族民俗体育活动,深入开展“体育下乡活动”,办好基层农牧民运动会。

  ——加强职工体育工作的力度。充分发挥行业体协、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职工体育协会作用,广泛建立职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开展符合单位特点和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坚持工间(前)操制度,开展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和职工体质测试活动。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建立健全基层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培养少数民族社会体育指导员。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训基地,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之乡”。做好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发掘整理和传播推广工作,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优秀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传承和保护,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全面发展老年人体育。建立健全老年人体育协会、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团队。办好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和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活动。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身体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公共体育设施对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和优惠。老年人教育机构开设老年人体育课程,老年人活动中心设置适合老年人体育活动的设施,社区服务兼顾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机构和体育设施。

  ——进一步做好残疾人体育工作。建立健全残疾人体育组织,培养为残疾人服务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实施“助残健身工程”,为残疾人建设就近方便的体育健身设施。公共体育设施应当方便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研究开发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体育健身康复手段。特殊教育机构和普通学校,要做好残疾学生体育工作,提供适合残疾学生特点的体育健身与体育康复项目。办好残疾人运动会。

  ——认真推行各种体育健身标准和健康有益的健身项目。采取多种办法广泛开展达标活动,积极推行各种健康有益的体育健身项目,引导和鼓励城乡居民经常、持久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不断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育技能水平。

  ——办好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地就近”的原则,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主题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促进广大群众经常性体育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

  四、保障措施

  ——加大各级财政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全民健身条例》要求,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留归体育主管部门使用的体育公益金,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主要用于全民健身事业。

  ——充分调动全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的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全民健身事业的途径,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投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调动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全民健身事业。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全民健身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部分,可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扣除。

  ——合理规划,建好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的投入。按照国家有关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规定,“十二五”期间,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保证城乡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的用地需求。城乡新建居住区要按照国家有关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标准,设计建设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基层政府要监督落实。充分利用广场、公园、绿地、居住区等公共场所和山野等自然条件,建设室外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和户外运动设施。城市建设要考虑居民出行方便兼顾健身、休闲需要,建设更多步行道和自行车道,提供多种便利条件,促进居民体育健身活动。

  ——提高各类体育设施利用率。各类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要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并在确保校园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给予经费补贴,为学校办理有关责任保险。新建和改建学校体育设施,要便于向公众开放。公园每天有固定时段免费向公众体育健身开放。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要积极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高使用效率。防止公共体育设施被挤占、挪用。

  ——加强基层体育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城乡基层体育健身组织,加强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人群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建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体育行政部门要在注册登记、工作指导及办公用房、体育设施、工作人员、活动经费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依托业余体校、公共体育设施建立县级全民健身指导服务组织。街道、乡镇综合文体站要建立健全体育组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要支持职工体育组织开展体育健身活动。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及队伍的管理。地、州、市要普及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及培训基地,有条件的县(市、区)也应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加强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师资力量的培训工作,重视培养指导少数民族体育和残疾人体育活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工作提供便利和支持。对以健身指导为职业及高危险性健身指导为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必须按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才能从事相关工作,逐步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持证上岗制度。

  ——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科技工作者、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和社会热心人士参与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健全注册管理和培训制度,普及志愿服务相关知识,提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

  ——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业。不断创新体育健身新方式,积极开展户外运动,发展体育与文化、医疗、教育、旅游相融合,促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相融合,互相带动、共同发展。扶持大众化体育健身休闲场所运营和体育健身休闲用品开发,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加快体育健身休闲专业人才培养,加强体育健身标准化工作,加快推行体育健身服务质量认证制度,建立和完善体育健身服务规范,提高体育健身科学性、安全性和从业人员服务水平。

  ——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信息、科研和法制建设的能力。加快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全民健身基础数据统计体系,进一步组织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建立健全体质测试服务机构,开展城乡居民日常体质测定和科学健身指导。开展适合国民体质与健身特点需求的科研攻关,研制、推广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体育健身新项目、新方法。健全全民健身科研机构,扩大研究人员队伍,提高研究水平。

  五、组织实施

  (一)本计划在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下,由自治区体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推行和组织实施。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领导协调机构,领导全区推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各项工作。

  (二)各地、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行署)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体育活动作业设计篇(5)

  3、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强农村牧区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特别要大力加强农村牧区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在符合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规定,积极保障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用地需求。新建居住区要按照国家有关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标准,至少保证预留每户不少于1.3平方米设计建设公共体育设施。设计和建设公共体育设施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无障碍设计建设规范标准,各级政府要监督落实。加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文化体育活动馆”建设力度,拓展服务功能;规范管理建设“全民健身路径”;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雪炭工程”。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和山水等自然条件,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以及健身步道、登山道等户外运动设施。

  4、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公共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并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优惠或者免费开放。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要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并在保证校园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给予经费补贴,为学校办理有关责任保险。新建和改建学校体育设施,要便于向公众开放。维修改造各类体校体育设施,使其成为全民健身活动场所。公园免费向公众体育健身开放。要积极创造条件将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对露天体育场,要创造条件免费开放;已经开放的,不得改为收费经营。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对体育设施的维护更新,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使用效率,防止公共体育设施闲置浪费或被挤占、挪用。

  5、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的作用,做好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管理和服务工作。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建立投入和激励机制,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优化结构、增强活力。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提供培训经费,完善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和便利。积极发展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以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进行健身指导为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必须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并持证上岗。鼓励和支持退役运动员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拓宽就业渠道,为全民健身服务。

  6、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科技工作者、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和社会热心人士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丰富全民健身的内容,扩大竞技体育的群众基础。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和组织体系。健全注册管理和培训制度,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立足基层,示范推广活动与日常健身指导服务活动有效结合,推广实施多元化服务项目,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树立崇尚互助、强健体魄的良好社会风尚。

  7、不断加大科学健身指导的力度。建立健全体质测定服务机构,开展城乡居民日常体质测定和科学技术健身指导。依托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各类综合性体育中心,建立省、州(市)、县三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网络,为群众进行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定,提供运动健身指导。宣讲普及科学健身知识,赠送运动健身书籍,教授运动健身方法,并对群众体质水平和运动健身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和科学研究。

  8、做好信息、科研和法制建设工作。加快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建立全民健身基础数据统计体系,继续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充分发挥体育科研机构和院校的作用,加强全民健身科研工作,组织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科研攻关,研制推广体育健身新项目、新方法,提高全民健身科学化水平。加快制定《全民健身条例》配套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完善全民健身法规体系,加强执法监督检查。

  9、强组织领导。

  (1)在省政府领导下,成立由省体育局以及有关部门、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组成的“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5年)联席会议”,负责协调实施全省全民健身计划。由各级体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省体育局每年向省政府报告计划执行情况。计划落实情况应列入县以上人民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内。

  (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并责成体育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组织共同组织实施。

  (3)各级体育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探索全民健身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策保障、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监督奖励等措施,并建立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实行目标考核。

  (4)省直各委办厅局,各企事业和中央驻青单位要将本计划纳入日常工作组织实施。

  (5)各级职工、农民、学生、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等人群体协和各行业体协等社会团体结合不同人群和行业需求,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实施本计划。

  体育活动作业设计篇(6)

  大学生社团是实施思想教育和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形式,在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引导学生创新创业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根据艺术专业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特别重视社团文化建设,寓思想教育和创业教育于社团文化之中,走具有艺术类专业特点的社团建设之路,以社团为载体有效开展思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一、和谐校园,艺术创造

  (一)人性化教育是艺术类学生特点和创意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艺术类学生有以下几个特点:文化课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组织纪律差、行为散漫;思想消极,甚至偏激;情感丰富、思维活跃;求新求异意识较强;为人正直,诚实守信。有优点,但缺点更多。能用的高职设计类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意、创新、创造。学生的特点和创意人才的要求决定我们的思想教育方式也要创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采取人性化的教育管理,不能用放大镜找他们的缺点,要更多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

  (二)社团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社团建设是艺术设计系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也是系部文化凸显的一股力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就是为专业服务,为学生成才创业服务。艺术类学生特点以及艺术类专业特点决定了社团文化的重要性。我们的学生要学好专业,更要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社团活动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实现自我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巩固专业、锻炼能力、开阔眼界、广交朋友。

  艺术系社团一直是系部文化、学校文化的引领者,也是学生管理团队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在学生良好学风养成及道德教育引导方面作用明显。“自由风”单车俱乐部骑行华西村,感受中国新农村的巨大变化;为旅游系石荣慧同学义卖捐款、骑行千家万户宣传义务献血,体现了人间的真情和关爱。他们的活动和先进事迹被常州电视台和多家媒体报导,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实用英语口语协会通过“英语演讲、英语角、英语讲座、英文影视作品欣赏、会员集体晨读、英语知识竞赛、英语志愿服务”等方式开展社团活动,促进了艺术系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了学生“学好基础知识,丰富文化内涵”的显性认识,引领良好学风的逐步养成。Only dance舞社和雨沫话剧社的成立,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活跃了学院节日晚会的舞台,他们用舞蹈和话剧诠释真善美、展现人间的正义、体现血与火的阶级友情。我们通过社团联合展示活动进行“热爱校园,热爱生活”、诚信教育和廉政文化教育,摄影协会外出进行摄影写生采风,捕捉生活中的美与丑,倡导保护环境,关注人类居住的地球。涂鸦社、摄影协会、绘画协会、室内装饰协会围绕“绽放艺术才华,创造靓丽空间”、“走出寝室网络空间,提升专业文化内涵”等主题联合举办涂鸦墙活动、绘画技能大赛、环保创意大赛、宿舍装饰大赛、党建进公寓活动,他们用画笔和创意设计美化他们的宿舍,点亮美丽的校园,也点亮了年轻学子的心。这些活动的举办引发了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丰富了学校文化,锻炼了学生能力,促进了学生思想、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思想教育,“五心”追求

  在以社团为载体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我们不能为教育而教育,强烈摈弃形式主义,注重活动内容与思想教育的融合,注重对社团成员以及其他学生的良好引导。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强调“五心”级要求,即“热心”,社团建设和思想教育工作都是一项具有奉献精神的工作,管理团队以及社团老师没有对学生满腔热情的爱,没有对学生极端负责的热心肠,没有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就不能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爱心”,尊重、关心和理解社团成员以及受到社团教育的每一名学生和群众,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使他们感受到人间的关怀和温暖,为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诚心”,正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我们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师生之间、社团成员之间都要以诚相待,彼此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架起理解的桥梁,做良师益友;“公心”,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社团成员之间也要公心,不能徇私,更不能凭个人印象办事,对于社团成员以及其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要虚心听取,做人处事要堂堂正正,为社团成员和其他学生做出表率和榜样;“信心”,多鼓励少批评,多启发少惩罚,调动社团成员积极性,通过自我教育克服自己的缺点;要加强社团成员以及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鼓励他们内心深处想立志成才;对暂时处于后进或有问题的社团成员及学生,要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断加以引导、鼓励和帮助。做到“五心”,我们的社团成员,我们艺术设计系的学生就会把我们这些思想教育工作者、我们的社团指导老师当亲人、当朋友,他们也会虚心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创造性地开展社团活动。

  三、社团活动,提升内涵 转贴于

  (一)以社团为载体,有效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加强社团活动的正确引导与管理,加大社团负责人及指导老师思想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力度,增加系部对学生社团活动,尤其是专业类社团活动的投入,促进社团建设不断创新。

  (二)加强社团活动与艺术类专业相结合,提升专业社团学生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和文化内涵,精心打造竞赛类社团和创业型社团。动漫社漫人堂团队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他们的作品《Angel》去年获得全国3D大赛一等奖,今年他们又接到参赛任务。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克服条件艰苦、时间紧、任务重的种种困难,牺牲了四个多月的日日夜夜,不断筛选剧本、精心制作,终于创作出《筷子与勺子》短片。这个动漫作品经历了学校初赛、江苏省复赛、全国总决赛,连获佳绩,最终获得了江苏省三维数字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以及全国二等奖。榜样的教育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的努力就是对全系师生的一种良好教育,对艺术设计系开展专业改革、项目申报、校企合作、学生工作都是一个很好的动力,也有效地推进了艺术设计系的“创先争优”工作。

  (三)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跨行业能力、行业领导能力,扩大社团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和宣传教育功能。努力促成每个专业、每个班级有社团,专业老师必须指导或参与指导社团,全方位提升艺术设计系学生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艺术设计系班级学生数不多,专业特点鲜明。课堂上,学生只能学到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通过社团活动,他们可以感受人文文化、锻炼组织协调和人际沟通能力,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社团负责人和部门负责人更能在社团这个平台上展示风采,提高内涵,他们往往最有可能被大公司录用或被企业重用。

  (四)进行社团市场化运作尝试,加强校企对接。通过社团活动和市场对接,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苦、增强对工人阶级和劳动大众的爱,培养学生市场运作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

  庆典创意社团于2010年9月成立,该社团综合艺术设计系各专业方向,通过与常州婚庆行业协会、美容美发行业协会通力协作,根据企业岗位设置企划社团机构,面向艺术设计系各专业学生,集各专业所长,将学生的专业特点、社团实践与社会服务、市场运作结合起来。目前,庆典创意社团与常州梦鑫喜文化公司结合紧密,参观他们的婚庆现场全过程,部分骨干力量直接与他们各部门对接,直接参与市场运作。通过实践,学生感受到了庆典行业的艰苦,深切地体会到了光鲜的工作背后要付出辛苦的劳动。有了社团和企业的对接,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也为我系学生专业融合、与市场对接、更好地就业创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通过我们的努力,艺术设计系社团数量增加了,活动质量提高了,指导老师的责任心也得到了加强,各项活动丰富多彩。大量的社团活动使思想教育深入人心,教育形式也更加灵活,屡创新意,更符合当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也为他们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创业搭建了一个更高的平台。

  四、思想教育,创业先导

  体育活动作业设计篇(7)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公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强化政府体育公共服务,推动全社会参与健身事业。推动健身服务常态化,促进健身生活化,切实提高全市公民体质及健康水平,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市体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市跨越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

  到2015年,建立具有鲜明的侨乡特色、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使全市体育健身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体育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群众组织科学健身指导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活动更加活跃,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居民的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全市城乡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生活方式基本形成。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锻炼强度中等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38%以上,特别是女性及农村人口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有较大幅度提高。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

  (二)城乡居民身体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标准的城乡居民(不含在校学生)人数比例增加到90%以上,在校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其中达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超过20%,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

  (三)体育健身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到2015年各县(市、区)建设1条以上的健身步道或登山步道,在城市公园、绿地以及乡镇公园实现健身场地设施100%覆盖率,沿海地区可建设海上运动项目设施;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要向本校师生开放体育设施,并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到2015年,常住人口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

  (四)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健全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四级全民健身纵向组织网络。形成覆盖各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和俱乐部等全民健身的横向组织网络,推动体育组织的实体化进程。

  (五)全民健身活动更加活跃。坚持开展经常性、传统性、地区性和民俗性的全民健身活动,统筹推进不同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均衡发展。积极扶持和创建能体现特色和风采的群众体育品牌活动,使健身活动项目更加丰富。倡导公民每人参与1个运动项目,掌握2种健身方法,每周参加3次以上的健身活动。

  (六)全民健身指导服务水平明显提升。进一步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服务管理体系,健全各县(市、区)体质监测指导机构的职能,同时广泛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学校体育教师开展义务健身辅导,培育全民健身骨干,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者服务网络,使健身指导常态化。到2015年,全市每千人具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6人,确保在各乡镇(社区)体育部门、全民健身工程点、社区健身点、晨晚练点均配备有体育社会指导员。

  (七)体育健身服务业稳步发展。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的硬件资源优势,引入民间资本投入体育健身服务业,不断增加体育健身市场供给。规范健身市场秩序,增强市民体育健身消费意识,提高体育健身消费水平。加大健身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培育和形成一批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的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和品牌。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兴媒体,开办专栏、举办讲座、播放公益广告,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提高公民科学健身素养。借助“全民健身日”、重大体育赛事及各种体育活动加强宣传,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开展“终身体育”教育,倡导人人健身、天天健身、终身健身,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参加体育健身的社会风气。

  (二)强化公共服务

  1、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本实施计划的要求,加大对体育健身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到2015年,各县(市、区)要按照新“四个一”标准要求,建立标准田径场,游泳池(馆)、体育馆及健身登山道,经济发达地区要积极将场馆建设向具备条件的乡镇延伸;100%街道和乡镇建有1个以上体育活动场所,100%行政村建有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有条件的村(居、社区)要进行健身工程精品化建设;沿海各县(市、区)要根据各地条件建立“沿海体育健身带”,使全民健身工程向大海延伸,拓展健身空间,使本地区体育健身设施有明显改善,布局更加合理,空间更加广阔。

  在城乡改造建设、新建社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要根据《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规划体育健身设施,并报体育部门审批、验收。充分利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河流、山川等公共资源和自然资源,建设室外健身设施。

  2、不断强化健身组织管理。加强对各体育社团组织的管理,对符合条件的体育协会和组织,要在注册、办公用房及活动场所等方面提供扶持和帮助,提高其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水平。

  3、持续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到2015年,各县(市、区)设有1个以上体质监测指导中心,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市、区)可建立移动体质监测站,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日常体质测定,为广大群众提供上门服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根据个人的体质状况,提供具有个性化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以提高群众健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探索建立与乡镇(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相结合的体质监测指导站。与相关院校合作,建立体育科技服务队伍,大力开展体育科技下乡活动。

  各县(市、区)普遍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100%的乡镇(街道)设有体育健身指导站(点),100%的行政村有专职或兼职人员抓体育健身,开展健身活动,传播科学健身知识,教授健身技能,做到“有设施、有组织、有指导、有活动”。

  完善支持全民健身事业开展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方面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全民健身事业,鼓励社会资本、民营资本投入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体育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的监管,建立和完善体育健身服务规范。

  4、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管理。继续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坚持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开展体育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拓宽培训渠道,改革培训方式,重视培养指导残疾人体育活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吸纳优秀教练员、运动员、体育教师等授予相应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称号,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体育指导服务活动中的引领作用。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对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免费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业务交流的平台,并给予表彰奖励。

  积极发展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对以健身指导为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严格职业技能培训、考核、认证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对高危险性项目的体育健身指导人员及从业人员的资质管理。

  5、加大各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力度。体育部门要积极沟通各相关部门,穿针引线,统筹协调。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分别牵头落实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和本实施计划中要求的相关人群的体育健身,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共同抓好各类人群的全民健身活动,促进全市各类群体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培育全民健身活动品牌

  1、深入开展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排球、气排球、网球等竞技性强、普及面广的体育运动项目,以及登山、太极拳(剑)、骑车、门球、传统武术、健身气功、揉力球、广场舞、啦啦操、跳绳、踢毽、轮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推广新兴体育健身项目。

  2、抓好市运会及中学生运动会、农民运动会、老年人体育健身节、机关运动会等针对不同人群的全市性、届次化的体育活动。积极培育各类全市性的单项赛事,加大宣传和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其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引领作用。

  3、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达标活动,深入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积极推行各体育项目《业余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建立证书证章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城乡居民经常、持久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不断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育技能水平。

  4、积极打造具有特色、便于群众参与和促进两岸交流的品牌赛事。积极打造“一县一品牌”活动,力争到2015年每个县(市、区)都拥有自己的全民健身品牌,并不定期地组织各种类型的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展示会和交流会,打造一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赛事,进一步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四)扶持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业

  认真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扶持体育健身、体育休闲、体育旅游、体育竞赛、体育康复、体育培训、场馆服务等体育服务业的发展。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营利性体育健身服务业,使健身产业从业人员明显增加,推动各种要素进入全民健身服务市场,加大管理力度,形成规范有序的全民健身服务市场,促进市场日趋规范。增强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消费意愿,培育和打造一批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和品牌。

  (五)拓展群众体育的对台交流

  充分利用与台湾的“五缘”优势,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与台湾的群众体育交流对接。继续做好“扩大民间体育交流,加强两岸体育合作,促进两岸体育共同发展”的主题活动。继续挖掘海峡两岸相同民间体育风俗,积极组织开展海峡帆船赛、武林大赛、台对渡、宋江阵、两岸龙狮文化等两岸民间体育交流活动,加强与台湾体育团体的联系与交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政投入

  市、县两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要按照国家有关公益金的分配政策,由各级体育主管部门分配使用公益金,并根据有关规定全部用于全民健身事业,不得挪作他用。除体育公益金外,各级政府要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十二五”期间全市每年用于健身设施建设经费人均不少于4元,群众体育人均事业经费不低于1.6元,群众体育财政经费年增长比例不小于5%。

  (二)强化政策支持

  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国家有关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规定,将城乡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建居住区要按照国家有关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标准,建造体育健身设施。已建造的体育健身设施,不得挪作他用。已建居住区不符合标准的要逐步改造。市、县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分级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体育健身设施进行监督管理。

  各县、市、区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现有公共体育场馆的利用率,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公园绿地开辟健身设施,特别是中心城区要配建多功能运动场所。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全民健身事业,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有关优惠政策,支持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产业。

  (三)支持体育组织建设

  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及其民政、体育行政部门要在注册登记、工作指导及办公用房、体育设施、工作人员、活动经费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对社会力量兴办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民政部门要给予支持。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要建立健全体育组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要支持职工体育组织开展活动。

  (四)加强法制建设

  体育部门要进一步贯彻执行《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研究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规范政府部门的职责,依法行政,切实维护群众参与体育健身的权益,加强执法和监督检查,提高法治水平,做好全民健身的长效管理。

  (五)加强协调配合

  市、县两级体育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能,统筹协调,全面推进全民健身各项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立足岗位职责,加强协调沟通,配合做好全民健身各项工作,切实落实本实施计划提出的具体要求,推进城乡健身设施、健身组织、健身活动、健身指导等公共资源及服务要素的协调配置,促进全市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领导,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纳入每年的公共财政预算。

  市体育局作为全民健身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负责督促和协调全市各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实施本计划,每年向市政府报告《全民健身计划(-2015年)》和本实施计划执行情况。

  各县(市、区)政府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并根据本计划,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体育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组织共同组织实施。

  (二)加强成效评估

  体育活动作业设计篇(8)

  一、辽宁国有特大型企业体育文化建设的多层面性

  辽宁省国有特大型企业的体育文化建设具有多层面性特征,这是我们通过对鞍山钢铁公司等几个国有特大型企业体育文化建设的情况调查了解到的。

  作为国家著名的特大型企业的鞍山钢铁公司,对企业文化建设非常重视,特别是对企业职工的体育文化建设有着一套整体的部署和安排。企业转型后,鞍山钢铁公司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发展大众体育为主,强调全民健身思想,提升职工对加强身体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职工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加强对职工体育文化的管理工作。鞍山钢铁公司的13个二级公司下设的180多个单位,相继成立了职工体协,并设有专门的体育宣传干部,具体负责对所属单位的体育文化建设的指导和宣传工作。

  辽河油田的职工体协成立于1986年。wWw.133229 .COm1998年该体协进行了重新改造,修改并通过了协会的章程。企业转型后,辽河油田职工的体育文化建设又有新的发展,1996年成立了文化处,负责和承担企业的文化建设和体协工作。这样就从根本上把企业体育文化建设纳入了企业的文化建设范畴中来,进而拓宽了体育的功能,发挥了体育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此外,辽河油田从1996年以来,先后成立了各种单项的职工体协组织,由球类、、武术、台球等12个单项职工体协,这些体协分别由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做到了领导、组织人员、场地、器材等依次到位,为职工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拓展了空间,丰富了企业文化建设内涵。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辽宁省国有特大型企业职工体育活动的管理具有较强层次性和 科学 性,分工明确,责任清楚。自上而下的职工体育文化管理机构(各种体育协会和体育组织),为企业职工的体育文化活动开展,从组织上给予了保证,为企业职工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辽宁省国有特大型企业对加强职工的体育文化建设工作是非常重视的。这些企业的领导班子把开展职工的体育文化活动,加强职工体育文化建设,纳入党委的议事日程。在职工体育文化建设组织管理方面配备了强有力的干部,并通过层层的职工体育管理机构,来实施和组织职工体育活动的开展,进而有力地推进了企业职工的体育文化建设,丰富了企业文化建设内涵,提升了企业职工的素质,促进了企业的生产经营。

  二、辽宁省国有特大型 企业 体育 文化建设的灵活性和广泛性

  坚持企业职工体育活动的灵活性和广泛性,是由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所决定的。企业不可能像学校一样,将体育作为对学生必须进行 教育 的重要 内容 ,列入学校的整体教育计划之中。而企业职工的体育文化活动,主要是在企业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和各个体育协会的计划下,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来灵活安排。因此,辽宁省国有特大型企业职工的体育文化活动多以娱乐性为主,而竞技性的体育活动,则由企业体协出面组织或参加行业体协组织的大型体育运动比赛。

  辽宁省国有特大型企业职工体育活动开展具有灵活性和广泛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体育活动作业设计篇(9)

  一、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的意义

  多媒体计算机MPC是能捕获、存储、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活动影像等信息的计算机。它运用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和设施,通过精心设计相关教学软件(课件、教学资源),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这种教学技术强调以运行在计算机平台之上的课件为核心,而课件的设计、制作和运用则是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程序设计和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它是以液晶电脑为教学工具的一种教学形态,以运行在多媒体上的课件来呈现教学内容,以灵活多样的交互手段和方式来控制教学进程,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幼儿教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时,能使教学内容表现得更丰富、更生动。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能够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个教学软件中,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增强对学龄前儿童的感官刺激。计算机辅助教学既辅助“教”,也辅助“学”,其作用需要通过运行教学软件来实现。从幼儿的教育心理学来看,幼儿注意力的持续时间为:2~3岁时,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3~8分钟;3~5岁时,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0~15分钟;5~6岁时,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0~25分钟;若仅依靠教师讲、幼儿听,幼儿的注意力只能维持一两分钟,若幼儿教师将教学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在幼儿面前,幼儿的注意力能保持25分钟以上。因此,幼儿教师要以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作为教学的表现形式,运用“3+3”的教学方式,即综合依靠“视觉+听觉+感觉”,以及教学引导中的“启发+游戏+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让美丽的图像画面刺激幼儿的大脑发育,让美妙动听的音乐增强幼儿的节奏感,让幼儿身临其境,主动动手去感知、去探究,这种多样性的教学手段能使课堂气氛更活跃、趣味性更强。

  二、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作用

  今天,许多一类幼儿园已把多媒体教学作为公开观摩课、优质课评比等活动中的“亮点”和日常教学活动中的“点缀”,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多媒体也是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在教师编写电子教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更能体现其重要性。但许多幼儿教师往往不会使用计算机,工作起来十分吃力,从而影响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因此如何培养出一批专业技能强、工作效率高的师资队伍,是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最值得探索的课题。

  一部分中职院校没有把计算机课程纳入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而是让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去学习,这大大降低了幼儿教师们的工作效率。因此,在中等职业院校中,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课程应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作为学前专业的重点职业技能,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完成好理论、钢琴、舞蹈、美术、声乐等专业课,同时也要学好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计算机应用是中职学生必备的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它能帮助学生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能为今后的幼儿教育事业做好铺垫,能为学生今后的教学之路做好引领,对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三、中职院校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的设置

  1.教学课程个性化

  随着中职院校课程改革逐步推进,课程设置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基于个性化的教学。中职个性化课程设置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学生层面,在中职学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中职院校课程开设要满足不同资质学生的需求,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二是教师层面,课程开设要以教师的专业自主创新与“双师型”教师为前提条件,培养“一专多能”型教师是专业个性化的具体表现;三是学校层面,学校是教育的组织机构,个性化的教育理念是其核心思想与灵魂,学校的个性化教育理念能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连通的桥梁。

  2.教学课程具体化

  多媒体课件制作是目前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代表了教育领域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的方向,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有利于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也将是学科教学中教师备课的最佳选择之一。通过学习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能让学生了解教学辅助软件,熟悉多媒体教学环境,具备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及制作课件的能力。按照学生能力,安排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第一学期重点为计算基理论基础课程,第二学期重点为文本、课件等制作课程,第三学期重点为平面设计制作课程。

  3.课程设置目标化

  从计算机在幼儿园教学中的使用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掌握计算机技术。学前教育专业可合理调整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将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幼儿课堂、生活、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善于运用各种教学辅助软件,善于制作多媒体课件和进行文字处理等。课程安排具体为:办公操作软件类Word、Powerpoint、Excel、Frontpage等,课件制作软件类Powerpoint、Flash等,制作图形处理软件类Photoshop、Coreldraw等,音频及影视制作处理软件类Audition、Premiere等。

  四、幼儿教师怎样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调查显示,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工作实践中,普遍认为现代技术用得越多越好,甚至认为多加运用新技术才能体现自己的教学水平,整堂课完全依靠于计算机。这非但不能起到促进幼儿学习的作用,反而事与愿违,将导致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失去自己的主导地位。因此,中等职业院校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时,应让他们科学认识多媒体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作用,要发挥其积极作用,优化教学情境,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灵活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技术两种教学方式,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起到良好效果。学校教授学生课件制作时,要以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为指导原则,要培养学生合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体育活动作业设计篇(1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艺术设计已扩展到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在产品的使用功能和制造质量无明显差别的情况下,创新设计已成为决定其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此,许多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已由技术优先逐步转向设计优先。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现代化设计人才,已成为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拟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关于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国内外相关现状分析。国外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较早,在培养学生方面既注重艺术教育又注重技术教育。许多国家的艺术设计教育在不断进行新的改革探索,进行学科的改造、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以适应对现代设计人才的需求。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此前仅有工艺美术教育。当时,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刚刚从传统的美术中分离出来,还很不成熟。而艺术设计教育则更是落后于现代艺术设计的实践,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仍未完全脱离传统的美术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外先进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和教学体系逐步被引进,促进了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为满足社会对于现代设计人才的需求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然而,从总的情况来看,高等学校培养的艺术设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仍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创新型现代设计人才的培养方面,还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明确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探索有效的培养模式,以建立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是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近年来,虽然国内也有不少学者、专家就相关问题做过一些探索,发表过一些见解,但就艺术设计本科教育究竟应“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这样的人”等根本性问题,却仍鲜见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成果。目前设有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具体情况和办学条件不尽相同,尽管也有一些学校在此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方面做过一些探索,但从人才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入手,探索建立相应的教育体系的比较完整、系统的研究与改革成果尚属罕见。

  (2)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为了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首先,应当使此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时展的需要,结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特点,综合考虑相关行业对创新型现代设计人才的具体要求。我们明确了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坚持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培养方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并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又具有较强工程能力的现代艺术设计人才。

  根据上述总体目标,结合各专业方向的具体情况,我们对此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进行了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了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国际文化视野”“市场经济视角”的应用型本科层次艺术设计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结构。①素质结构。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应当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艺术素质、科学素质、工程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该素质结构设计方案的特点是,不像传统的艺术教育那样仅侧重强调文化、艺术素质,而是注重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核心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作为创新型设计人才还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具备崇高的道德修养。科学素质与工程素质作为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充分体现了现代艺术设计的特点及其最新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给艺术设计注入新的活力,作为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设计人员,必须及时了解相关领域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努力掌握有关新材料、新工艺、新媒体手段的应用情况,从而为创新设计奠定基础。因此,作为一名成功的现代设计人员不但要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而且必须具备一定的工程素质。②能力结构。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由设计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构成的核心能力。二是与人合作共事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等基本能力。该能力结构设计方案既突出强调了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明确了能力养成教育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内容,又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基本能力指明了方向。设计创新引领产品的创新,是产品形成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设计创新能力是创新型现代设计人才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设计创新的实现途径可以有多种,既可以通过设计上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的运用,也可以通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来实现设计上的创新,还可以在学习借鉴传统或外来的精神文明成果的过程中加以改造和创新,或者将不同领域的成熟技术或成果组合在一起实现“集成创新”。由此可见,设计创新能力的养成不但需要加强和提高艺术素养,而且需要以必要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为基础。艺术设计和科学技术等精神产品的生产皆属于精神生产,因此,如何将艺术设计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既是艺术设计人员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也是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正因如此,我们将工程实践能力列为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之一。

  无论是要实现设计创新,还是要将设计成果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都需要设计者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对于相关的要素和条件进行分析与综合,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决策。此时,设计者所具备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应当指出的是,这种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依赖于设计者的知识和经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型现代设计人才而言,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增强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设计创新水平的重要前提。

  高等教育不能仅仅是一种就业教育,而且应当是一种创业教育,这是历史赋予高等教育的职责和使命。无论是作为就业者还是创业者,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人才都必须具备设计管理、产品规划、成本核算、市场调查、消费心理研究等方面的经营管理能力,具备推销自己的设计方案以被客户接受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具备以团队精神和宽容、共赢意识为核心的与人合作共事能力。此外,跨文化交流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无疑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对于现代设计人员而言既是构成其设计表现能力的要素之一,也是其实现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二、关于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1)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内教学。课内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如实验、实习等,都必须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必要的整合与改革。例如《设计构成》课程,将二维构成和三维构成的教学内容相整合,既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又注重案例教学和实践性环节,构成了理论讲授、个性化辅导、教学互动、课题设计、汇报展示等多个环节综合而成的课程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既掌握了有关的理论知识,又在创新设计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阶段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为了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校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制定了毕业设计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和工作规范,并且大力推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要求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来自企业生产实际或教师的科研课题,从毕业设计的选题开始,为原创性的设计奠定基础,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在选题时,要注重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并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实际需要,且具有一定的前沿应用价值。实践表明,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收到了明显成效。以以往毕业设计为例,不但毕业设计选题全部来自企业生产实际或教师科研课题,而且有十多件毕业设计作品被企业采用,有的作品参加国内设计大赛并获奖,还有的作品申报了实用新型专利。近年来,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如《儿童电吉他》《可视对讲系统》《“青花摇曳”电吉他》等一系列设计作品,都受到了广泛好评,并很快被企业采用和转化成产品。几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如设计《儿童电吉他》的同学,不但其本人被采用该方案的企业所录用,而且还促成该企业另外录用了其他几位同学。

  体育活动作业设计篇(11)

  二、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创业教育观念不能与时俱进

  “三化同步”战略的提出,虽然对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创业拓展了空间,但是很多学校的创业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平面设计专业教育内容仍以学术教育和就业教育为主,致使学生对创业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创业意识淡薄。由于平面设计专业不像营销专业社会需求量大,其就业岗位数量不多,导致学生出现就业难的问题。为此学校教育侧重提升就业能力,不断加大学生平面设计专业的知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创业知识的讲解和创业技能的训练,对于创业教育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影响学生的创业激情。

  (二)教师队伍质量不高

  近年来,虽然我国创业教育进程有所加快,创业教育教师不断增多,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各个学校的需求量。很多平面设计专业教师创业教育经验丰富,对创业知识掌握娴熟,创业技能水平较高,为学生的创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学生创业要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从前期的市场调研到资金筹集,中期的企业建立到市场推广及后期的企业完善等必须经过多次的实践。部分平面设计专业教师从毕业后就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创业经验不足。教学过程中仍以书本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束缚了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创业思维,不能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操中。降低了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不利于学生创业发展。

  (三)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虽然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创业教育体系存在漏洞,创业教育理论内容较单一,创业教育模式僵硬。很多平面设计专业教师把学科专业知识作为教学主体,把创业教育归为“编外教育”。只有国家举办创业方面的活动时,才会进行重点教学,这极大地影响了平面设计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情感造成不良影响。我国平面设计专业方向创业教育实施得较晚,各个学校之间的创业教育仍然属于摸索阶段,创业教育与平面设计专业出现脱轨的现象,致使平面设计专业毕业生缺乏创业实力,在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力。

  三、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实施手段

  (一)改变教育观念,完善创业教育教学工作

  学校要对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进行调整,在加强平面设计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要加强创业教育教学的内容,使平面设计专业学科设置更加科学化,体系化。不断完善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创业知识,加强学生创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具体来说,可以把创业教育的课程纳入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加强学生的创业能力水平。增加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完善学生创业管理方面知识。对国家财政政策,税务政策进行普及和宣传,保证学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国家的创业政策。

  (二)提高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质量

  提高平面设计专业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加强创业教育教师素质,对于平面设计专业创业教育的实施有重要作用。首先,学校要提高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对平面设计专业创业教育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创业理论知识。学校应加强与各个企业的联系,安排平面设计教师去企业兼职工作,在赚取薪资的同时,增加教师工作经历,加强教师对于创业教育工作的积极性。鼓励平面设计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社会上的创业活动,提高教师的创业能力。使教师在给平面设计学生上课时,有话可谈,真正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其次,吸纳一些创业成功人士走入课堂,定期组织培训班。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亲身授课,完善平面设计专业教师创业教育知识的同时,提高该专业学生创业热情。通过对创业经验的分享,加深学生对创业活动的认知度。

  (三)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强化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第一,要把创业教育纳入“编内教育”体系中,保证创业教育知识内容能够完整地展现给学生。提高创新活动的普及程度,增加平面设计专业创新知识竞赛,积极举办各类创新实践活动,推动平面设计专业学生与各个专业学生之间的创新交流。建立创业教育教研组,聘请有创业教育相关经验的专家学者作为教研组员,提高平面设计专业创业教育整体水平。组建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创新项目小组,加大扶植力度,使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可以由各年级的平面设计学生组成,利于小组成员的新旧交替。通过学生创新项目小组的建立,利于在学生中开展创新活动,提高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第二,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很多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在创业初期由于经验不足,对于资金掌握能力不够,对于项目规划不合理导致创业失败。因此,在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实施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调试,利于学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促进学生创业成功。

体育活动作业设计大全11篇

体育活动作业设计大全11篇

上一篇:体育学院教授风采
下一篇: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cctv5直播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