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经历与主要业绩范文

admin 73 2024-02-05 01:43:29

  “你滴岛岛”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经历与主要业绩范文,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经历与主要业绩范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经历与主要业绩范文

  请问你有什么工作经历与社会经验

  回答:一年级暑假参加过学校的社会实践调查。调查“****”写了一篇《****》小论文。二、三年级时利用暑假(周末)、业余时间做英语家教,受到学生家长的好评。还曾在****公司、****公司打过工,这是企业对我的评价。

  点评:现在的就业市场相当重视工作经验。如果应试者曾在假期或业余时间外出打工,积累了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将会令用人单位更加满意,哪怕应试者的'打工与求职的工作无关,如果应试者曾在大学里担任过一些学生工作或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也应作些介绍,表明自己具有一定的阅历与能力。用人单位都有这样的共识,具有社会经验的人往往比较成熟,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

  体育强国与社会体育的论文

  1.体育强国与社会体育概述

  体育强国目标早在30年前就被提出,自北京奥运会我国取得了显著成绩以后,体育强国又再次被提出。近年来,随着人们体育强国意识的不断强化,我国体育强国的概念和涵义不断外延,人们开始对体育强国的表现形式、内涵、本质以及评价标准体系的建构予以高度关注。体育强国是一个多维的综合体,其内涵涉及到了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还包括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科技、体育管理机制、相关法律法规等,它们的发展程度很高,并表现出强劲的综合实力。一个国家要想实现体育强国,就必须在以上几方面都有优秀的表现和发展,也就是说一个体育强国,既要表现在国民的身体素质上,还要表现在竞技体育的均衡发展和在世界体育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不仅要表现在社会体育的普及、体育人口的增加、体育科技水平的提升方面,还要表现在体育服务体系的完善、体育文化的繁荣、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法制的建设方面。有学者主张将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政府效率和市场化程度作为评价体育强国的一级指标,并指出在不同历史时期,体育强国被赋予不同内涵,评价标准也将会随着体育强国内涵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而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学者们一致认为我国社会体育现状不容乐观,严重制约了体育强国总目标的实现,社会体育发展水平必须是衡量体育强国是否得以实现的重要标准。社会体育在今天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接受,国家颁布的相关体育法对其有了较为准确的界定。社会体育普遍被称为群众体育,但事实上,社会体育与群众体育是两种不同的形态,他们产生于不同社会背景,具有不同时代特征,如果随意将两者进行混淆或相互代替并不利于社会体育的发展,所以应当对清晰定义社会体育概念,从体育本质角度出发对所谓的群众体育、大众体育、民生体育概念进行梳理,由此正确解析社会体育内涵。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不同,它具有参与主体全民性、活动范围普遍性、时间自由性、参与自主性等特征,是我国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

  2.体育强国与社会体育的关系

  2.1社会体育的发展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坚实基础

  2.1.1社会体育是体育强国本质的体现

  所谓体育本质是人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主要以身体动作为手段来增强体质,促进人身体、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最终使人达到最佳发展状态。我们对体育强国内涵的理解可以从体育本质出发,其内容包括能够强身健体、娱乐身心,有助于提升体育水平的发展,有利于社会文明发展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引导人们通过运动来增强体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价值观念等。概括而言,体育强国的本质是使这个国家人民的体质相较于其他国家处于领先水平。社会体育是一种体育活动,其本质属性是人的.身体运动,目的是增强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人们可以自愿参与、自由选择。社会体育具有娱乐和健身两个功能,从娱乐功能方面来说,社会体育有助于增强人的生命魄力,使人获得情绪释放的舒适感、自由感和解放感;有助于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愉悦;能将人的能力显示出来,使人在自我能力实现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至上快乐。从健身功能方面来说,社会体育能够调节人的身心,使人活力散发,且具备更强的外界适应能力;能够有效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增强人的体魄。总之,社会体育能够促进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这与体育强国的本质相契合。所以从体育本质来看,社会体育是体育强国本质的体现,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基础。

  2.1.2社会体育是体育强国的重要指标

  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水平、心理素质水平以及生活质量水平决定着社会体育发展水平,衡量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时首先就应考虑社会体育发展水平,也就是说,评价体育强国时必然离不开社会体育这个指标,即使一个国家竞技体育具有很高水平,但是若社会体育发展水平较低,这个国家也就不是体育强国。国内外经验表明,一个真正的体育强国,其必须具有强大且持久的竞技实力,而拥有强大的竞技实力必然是以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为基础的。就我国体育现状来看,社会体育发展仍然较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社会体育,实现社会体育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提高全民身心健康水平的体育事业发展目标。

  2.2体育强国的目标推动着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

  一方面,体育强国的目标使我国社会体育的存在问题更加凸显,主要表现在:人们一味将竞技体育与体育强国等同起来,而没有从多维角度去把握体育强国内涵;体育人口比例存在问题,在某个时段、某个区域内,接受体育教育、参与体育训练、进行身体锻炼和娱乐等与体育事业有着密切关系且具有统计意义的社会群体数量占人口总量的比例较低;现有体育设施、场地较为缺乏,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健身娱乐的需要;国民体质以及学生体质水平较低,甚至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这些都与体育强国应拥有的水平相背离,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必须致力于解决社会体育发展中的存在问题。另一方面,体育强国这个总体目标为未来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建立以人为本且符合体育本质的体育制度,使体育强国与体育文化、体育精神更加契合;以社会市场经济为基础,建立社会体育市场运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大力发展大众体育文化产业,不断提升体育市场化水平;加大社会体育法制化建设,以立法形式完善我国社会体育,明确规定社会体育在国家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倡导社会人民积极开展体育活动,解决地方政府不重视、资金投入不足、体育设施欠缺的问题,使人们的体育权利真正得以实现;另外,还要加强体育工作队伍建设,提高技术指导水平,同时重视学校体育,为社会体育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使我国顺利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

  3.结语

  总之,社会体育的发展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坚实基础,体育强国的目标推动着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我们应当在体育强国这个总目标上认识社会体育现存的体育人口比例问题、体育场地设施问题、学生体质和国民体质逐渐下降问题等,明确未来社会体育的发展方向,通过不断增强社会体育市场化程度、深入社会体育法制化建设等推进社会体育的健康发展,增强民族体魄,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进而真正实现体育强国目标,使我国体育事业达到高峰。

  四川社会体育人才需求现状与分析

  摘 要: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对省内40余家体育俱乐部、居民小区、机关事业单位就目前省内社会体育人才的工作印象、业务能力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旨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四川省高校 社会体育专业 人才需求 1.研究目的 社会体育专业是为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兴起对高等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新兴体育专业[1]。目前,虽然综合类高校和体育类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设置点多,但办学目标不够清晰,专业结构不够合理,人才培养模式不够明确,缺乏针对性,影响到社会体育专业的整体办学效益[2],直接导致近年来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率不高,学生跨专业就业甚至脱离本专业的现象非常严重。 2.研究方法 2.1调查问卷法 对四川省内各企事业单位发放问卷45份,回收问卷37份,其中有效问卷31份,回收率和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2.22%和83.78%。 2.2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网络平台查阅相关资料,从中国知网查阅下载近年来发表的'有关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研究的学术文章,参考省内社会体育专业培养体制,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3.结果与分析 3.1企事业单位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认识现状 3.1.1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印象。 对四川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工作印象的调查统计发现:认为四川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吃苦耐劳,踏实敬业的与认为其怕苦怕累,工作浮漂的各有17家,并列第一;排在第二位的是认为社会体育毕业生能安心工作,从小事做起,有15家企事业单位;认为社会体育毕业生志大才疏,要求过高的仅有7家企业,排在第三位。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目前四川省各企事业单位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印象处在两个极端,吃苦耐劳、踏实敬业与怕苦怕累、工作浮漂并存、好与坏共存。 3.1.2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业务能力现状 社会体育毕业生业务能力现状调查统计 由以上分析可知:目前四川省高校社会体育毕业生所表现出来的业务能力虽然得到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认可,但存在一些不足,导致不能被所有的企事业单位认可。这与四川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有一定关系,希望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向被所有企事业单位认可看齐。 3.1.3企事业单位聘用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现状。 对四川省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中是否有社会体育毕业生的调查发现:18家企事业单位有,占58.06%,13家没有,占41.94%。通过分析可知:在四川省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中还是可见社会体育毕业生的身影的,但管理人员中没有社会体育毕业生的也不占少数。相反,对四川省企业事业单位技术人员中是否有该专业人员的调查发现:有的仅为10家单位,占32.26%,而没有的达21家,占67.74%。这说明四川省企事业单位专业人才中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数量偏少,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比例,四川省企事业单位专业人员需求对高校社会体育毕业生的需求量还未饱和,需求缺口还很大,这对即将走向社会的社会体育毕业生而言是一种好现象。但从另一角度分析,目前企事业单位专业人员中社会体育毕业生数量偏少是否跟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存在一定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四川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才需求现状存在如下问题:各企事业单位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印象存在极端:吃苦耐劳、踏实敬业与怕苦怕累、工作浮漂并存,好与坏共存;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所表现出来的业务能力得到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认可,但未被所有的企事业单位认可;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中没有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不占少数;专业人才中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才数量偏少,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比例,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还未饱和。 4.2建议 4.2.1加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的职业规划。 面对四川省各企事业单位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印象的现状,各高校在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职业规划,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针对社会的需求,培养出吃苦耐劳、踏实敬业、不怕苦不怕累的实用型人才。 4.2.2强化学生多方面社会技能,满足社会需求。 社会体育专门人才将来从事的是应用性强、实务性强与操作性取向高的工作,这一点,国内学界已达成共识。[3]大部分企事业单位都认为应以通才教育培养为主,强调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各方面技能的培训,针对市场需要培养学生特定的社会技能。 参考文献: [1]王伟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与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30(5). [2]刘兵,和光磊.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研究[J].中州体育,(6). [3]张贤松等.乐山师范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3(12). 课题名称:四川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现状调查研究。

  社会体育特点与发展对策论文

  1、社会体育的内涵

  社会体育也称“群众体育”、“大众体育”。社会体育是我国群众体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体育是以增强人民体质,增进身心健康,延长人的寿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美、消遣、娱乐、休闲、保健、医疗等方面的需要为目的,为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体育的基本环节之一。在我国,群众体育是指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以增强体质、丰富余暇生活、调节社会情感为目的,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社会体育以业余自愿为原则,国家鼓励公民参与社会体育活动,不具有强制性,完全是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组织和参与的。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和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乃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2、社会体育的特点

  2.1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

  从活动的性质来看,它既可以是非竞技的、轻松愉快的活动,也可以是争夺激烈的运动竞赛。

  2.2参与对象的全民性

  社会体育参与者们是不分年龄、性别、民族、职业的全体人民,他们生活环境不同,职业分布情况复杂,生活方式各异,价值观各不相同,但是都是为了相同的目的相聚在一起,融入到了全民健身的大潮之中。

  2.3参与动机的多样性

  社会体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满足参与者自身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各种需求。但由于参与者的.全民性,他们之间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每个人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动机和目的也有所不同,例如健美、娱乐、保健、医疗等等,都有着各自的体育的需求。所以,社会参与者的动机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

  2.4参与时间的随意性

  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人们都是在工作、学习、家庭劳动等完成之后空余时间内进行的,时间上呈现随意性特征。清晨、午后、傍晚、晚饭后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参与各种体育运动的人们。

  2.5组织实施者的多样性

  社会体育活动可以是由政府职能部门牵头组织,例如国家体育总局,各个省市县的体育局等组织的全民健身活动以及赛事;也可以由体育社团或体育协会进行组织的活动,例如钓鱼比赛、棋类竞赛等;还可以由社区或者群众自发组织的体育锻炼,例如广场舞、太极拳、扭秧歌等。因此社会体育活动组织实施者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征。

  3、我国社会体育存在的问题

  3.1社会体育参与者比例较少、年龄不均衡

  参与社会体育活动人口占总人口数量比重较少,且年龄分布不均衡(中老年人居大多数),全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还十分淡薄,对体育的健身、娱乐、经济功能认识不足,尚未形成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

  3.2社会体育产业市场化不成熟

  社会体育产业的市场化水平不高,体育产业的规模小、发展极不平衡,还未形成统一开放、统一管理、有序竞争的体育市场体系。因此,我国体育产业所实现的经济效益明显偏低。

  3.3缺乏足够的锻炼场所、设施

  由于单位、学校所拥有的体育设施相对封闭,绝大多数健身场馆并不对外开放,社会体育活动就缺乏足够的场所和设施,部分开放的场馆收费标准又偏高,因此我国社会体育活动的场所大部分集中在免费开放的公园、健身路径、休闲广场、部分小区绿地等非正式体育场所。受其影响近年来社会体育活动中场地与人员数量、时间安排等矛盾日趋明显,因社会体育锻炼影响他人安全及休息的冲突也频繁发生。

  3.4缺乏专业的体育指导员

  1993年我国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以来,体育指导员的队伍不断壮大,某些高校还开设了体育指导员培训课程,但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与日益增长的社会体育人口尚有较大的差距。其次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较为混乱、管理体制较为落后,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指导员的需要。

  3.5体育社团、组织的规范化有待加强

  虽然社会体育社团、组织正在逐步完善和发展,但群众体育的组织化程度还不够高,体育社团规范性、安全性较为落后,大部分自发式的团体与组织较多,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与约束,也缺乏较为合理的宣传、组织与收费,因此,应加强对其的引导、监管、组织职能。

  3.6发展不平衡

  目前我国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全民健身工作发展不够平衡,发达地区、城市中的社会体育参与者体育意识较强,场地设施与指导员的配备较为齐全,民众参与程度较高。

  4、我国社会体育发展对策

  4.1增强全民终身体育意识

  奥运会后我国全民健身热潮达到了空前的高涨,因此应加大对体育功能的宣传力度,使全民(不仅仅中老年群体)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在各个年龄阶段培养全民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广大民众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消费观,让他们能够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到全民健身中来。

  4.2促进社会体育市场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体育消费必将有更大更好的前景,因此应适时地开放社会体育市场,增加或引进资金投入,加快体育设施和场馆的建设,提高现有场馆和场地设施的使用率,利用政策支持、合理化竞争机制等有效手段,吸引资金进入社会体育市场中,这样才能更有效的促进我国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

  4.3建立完善社会体育法制

  体育市场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的规范与约束,利用法制化体系来引导与规范社会体育市场是不可或缺的。

  4.4加强社会体育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体育市场日益完善,参与人员越来越多,年龄差距越来越大,诸如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管理人员等人才的缺口呈现紧缺的状态,大部分社会体育活动属于自发性质,缺乏专业性的指导与科学化的管理,因此我国应结合体育类高校,积极开展和加强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机制。

  5、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法治社会逐渐形成、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我国社会体育与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虽然我国社会体育发展还面临很多问题与困难,但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开展与社会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社会体育的前景不可估量。

  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的探讨论文

  一、高校体育资源的概述

  目前,体育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校体育资源是开展高校体育教育的基础和保障。包括高校体育教育所需要的场地、书籍资料、课堂教育、师资力量、与体育教育有关的人和物等。高校体育资源可以根据存在的状态分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硬件资源就是可以看得到的资源,例如,体育场、体育器材、体育设备等,这些都是高校进行体育教育的有形资源。软件资源就是无形资源,包括高校体育教育的管理、体育教育者的综合能力、高校的发展前景、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和体育教学的综合水平。简单的说,软件资源是在硬件资源基础上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硬件资源是高校进行体育教育的基础,资金的投入直接决定硬件资源的发展速度。和硬件资源相比,软件资源是学校进行体育教育的动力,具有可塑性和外延性,高校的管理能力决定了其发展速度。

  二、高校和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的可行性

  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都是以终身为体育服务为目的,在达到这个目的过程中,体育资源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社会体育资源相比,高校的体育资源相对较丰富,这些资源从内容和形式上来说更趋近于生活,而且具有多样性。衡水学院占地面积为764亩,为建立体育设施提供了条件,而且学院本身开设体育学院,校园内的体育资源丰富,拥有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乒乓球馆,舞蹈房等,同时再建一个三层综合馆,体育资源不断增加。目前,我国社会体育在发展中存在场地设施匮乏的问题,而且还没有专业人士进行指导,这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结果。社会上的群众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缺少运动的常识,在平时的锻炼中会遇到很多不懂的问题,体育教师尤其是高校的体育教师学历层次高,教学训练水平突出,都具有专业的知识,完全能够满足大众日常健身的需求。高校除了体育场地相对较多以外,还有很多作为体育教学的空地,这些空地所处的环境十分清幽,绿化效果好,是社会体育场地没办法比拟的。衡水学院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还有环境的优势,高校在校园文化环境是社会场馆无法比拟的',人们在此进行锻炼,可以使身心得到愉悦。高校的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的可行性上还表现为价格的低廉,相对于社会场馆,高校场馆首先要满足教学需要,余暇时间对外开放,在利用率方面就高于社会场馆,而且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因此在定价上就比社会场馆便宜很多,符合消费者需求。

  三、高校和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的策略

  (一)加强宣传力度,改变高校传统观念

  要想实现高校和社会体育资源共享,就一定要改变高校的思想,高校和社会资源共享属于实践性的工程,高校要突破传统的教育理念,转变高校体育资源只为高校服务的理念。在这种状况下,要加大高校和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的宣传力度,对体育资源共享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宣传,转变高校的态度,促进全民体育教育的发展。

  (二)实现高校和社会体育资源的共同管理

  在进行高校和社会体育资源共享之前,高校应该参加社会群众建立的体育资源研讨会,针对体育资源的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二者之间要加强沟通,达到对体育资源共同管理的目标。双方需要明确的划分权利和义务,保证体育资源真正的共享,互惠互利。

  (三)促进经济和社会效益结合

  在进行高校和社会体育资源共享时,高校不仅要重视经济效益,更要重视社会效益。高校可以不断的健全体育资源,用有偿、低偿和无偿的方式为社会群众提供一个高质量、低价格的健身环境。有些体育设施的维护成本比较低,高校要保证在无偿或低偿的条件下为大众服务。对于一些维护费用较高的设施,高校可以适当的收取费用,保证其为社会大众长期的服务。

  (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高校要改变过去只为教学的思想,要用市场经济的观念去经营现有体育资源,提高现有场馆的利用效率,使体育资源在满足教学的前提下,还能为学校创造一定的经济利润,为后期的体育资源的维修、维护,甚至新建提供适量的资金支持,促进高校体育资源成为社会体育资源不足的有效补偿形式。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群众对体育运动的需求量不断增多,在社会体育资源无法满足群众要求的时候,可以与高校的体育资源共享,这是贯彻我国全民健身理念的重要方式。对高校体育资源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可以实现高校和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的方式,最终使高校体育资源最大化的利用,达到全民健身的目标。

  社会体育与电子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对象荐选的实际工作中,存在指派型、福利型、自荐型、推选型的学员选派方式,其中前两种会将不具备志愿服务精神的人选入,导致培训后不能发挥健身指导的作用.通过分析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权力与义务、举荐人与被举荐人的管理,提出举荐模型,使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对象的荐选过程得到规范、监督、管理与完善.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员;举荐模式;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文明的进步,人均收入的提高,健康意识的提升,家庭及社会成员从购买健身服装器材,到消费体育服务,逐渐形成了体育健身的日常生活习惯,健身人群迅速扩大,对体育场地、运动形式、健身效果、人际交往等有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促进科学健身,国家设置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岗位,并制订了相应的法规政策,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

  1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与价值

  1993年12月4日国家体委发布《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是为促进群众身心健康、提高健身人群科学健身水平的一项制度.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和大众文化的丰富,为更好地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2011年10月9日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同时废止《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管理办法》中所称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不以收取报酬为目的,向公众提供传授健身技能、组织健身活动、宣传科学健身知识等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并获得技术等级称号的人员[1].我国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时间还不长,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及其工作现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全民健身发展的需要[2].实际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体育指导工作广泛、良好地开展,对实现健身群众身心和谐及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培养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高质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可以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产品的供给和服务水平.反之,培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如果指导能力不足、在健身指导中不能发挥有效作用,则会严重制约全民健身科学、有效的快速发展.因此,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规范培养可以良好地促进全民健身发展、健康中国建设.其中首要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人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

  2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本条件

  在《管理办法》的附件中指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本条件有:(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二)具有志愿服务精神和良好的道德素养,遵纪守法;(三)热心全民健身事业,正在开展或准备开展经常性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以下简称志愿服务);(四)接受有关组织和单位的管理,承担指派的工作任务;(五)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应等级的培训,考核合格;(六)所传授的体育项目有技能标准要求的,应当参加该体育项目的培训并达到标准[1].在基本条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具有志愿服务精神和良好的道德素养,遵纪守法;热心全民健身事业,正在开展或准备开展经常性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但这恰恰是实践中最难以核实的部分.各体育行政部门在实际管理中,为了按时完成上级下达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名额的指标,往往会因核心条件审查难度大、工作成本高忽略对其的考查,而将其他一些无关因素混杂在参加培训人员的选拔过程中,出现了几种不符合《管理办法》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设立初衷的情况.

  3社会体育指导员选拔、举荐办法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级、二级、三级的培训主要由省、区、市指定的培训基地完成,培训的通过率非常高,培训的费用由省、市级体育局行政拨款支付.集中培训的时间为3到8天.集中培训的时间较短,学习内容丰富,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如果推选的培训人员有学习动机(志愿服务精神),学习任务可以较好地完成.反之,完成的结果较差.最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培训的质量以及后续志愿服务的效果.调查中,参加培训人员的'选拔途径有以下几种情况:3.1指派型.指派型,是指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选荐中,组织部门通过看名单进行人员的指定派遣.指派型推荐参加培训人员的状况和问题有:(1)推荐的组织能够按上级的要求选派具备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通常是体育专业毕业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人员,但派遣的上级主观性色彩浓,培训只是为了完成指标任务,对于后续的社会体育指导工作开展不做要求.(2)对于培训人员,培训相当于没有任务的出差,选派时出现“重亲轻贤”的情况,加重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当地开展工作的不和谐气氛.(3)指派的形式,忽略个人意愿,违背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志愿性原则,造成学习积极性差、培养质量下降、体育指导工作难以有效进行等.3.2福利型.部分单位、组织选派的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人员,培训期间会发放出差费用,领导和被派出人员均把培训视为“带薪休假”、“外出休闲”的福利待遇,造成培训过程中的缺勤、不服从管理、不认真学习等现象.福利型派遣的人员培训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缺乏或没有相关的体育运动技能基础,不能适应培训的内容.(2)完全没有学习的动机,缺勤率比较高.(3)目前采取的是等额培训,即参加培训的人数等于年度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数量(通过率百分之百),福利型人员的管理与考核给培训机构造成了困难.3.3自荐型.个人有过社会体育指导的经历,对于体育运动比较喜爱,有擅长的运动项目技能,在县区一级的体育局、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街道乡镇等部门进行过登记,提出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人员.这类参加培训的人员属于自荐型.自荐型人员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现状和问题有:(1)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但专业知识不系统.(2)重技能学习轻理论学习.(3)提高个人运动能力的动机强,为他人指导体育健身的动机弱.3.4推选型.由社会健身站点的群众,基层企业、单位、组织常参加锻炼的人群不记名推荐的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人员,属于推选型.推选型人员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现状和问题有:(1)具备较好的单项运动技能,学习热情高,理论学习也比较认真.(2)得到群众的认可,学习动力足,培训结束后的群众健身指导工作效果良好.(3)目前缺乏登记注册、日常评价、考核管理的内容和制度.(4)时常会出现小群体对于名额的无序竞争,影响健身群众的和谐关系.指派型、福利型问题的出现,主要是推荐参加培训人员的组织不直接进行后续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工作的登记与管理,即“派”、“用”脱节.这也是重培训审批数量、轻管理使用服务的较普遍现象.自荐型、推选型的出现,是参加培训人员选派方式的进步,使得“派”、“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结合,但也存在随意性较强、管理不系统的问题.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人员选拔的过程中,并不是谁在按照上述情形有意为之,而是目前缺乏工作时间成本少、行之有效、便于操作的制度与办法.

  4社会体育指导员举荐模式探索

  4.1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权利与义务.社会体育指导员权力与义务的明确,结合举荐责任追究的制度建设,可以减少和避免培训人员选荐中的随意行为,防止出现指派型、福利型的情况.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权利体现在“促进科学健身的普及,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提升社会的健康文明水平[3]”.这一过程促进其自身的完善,是自我社会价值的体现,也是人生最高价值的实现.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2001国际志愿者年”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4]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义务是“组织和指导健身群众开展健身活动,提高健身者的健身技能和身体素质”,由此提高群众身心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过程中,社会体育指导员可以通过实践和培训不断提升个人的组织与指导健身活动的能力、自身健康水平、自信心等,在帮助他人健身的步骤中,增进社会关系、加强社会联系,得到他人与社会的肯定,实现自我价值.4.2举荐人与被举荐人.从《管理办法》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本条件和概念出发,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人员的举荐人应是“公众(全体居民)”.但在实际中,全体居民不一定都是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因此,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可以参照体育人口的定义)具备举荐权,是举荐人,举荐参加培训人员是其权利与义务.原则上,每一位举荐人都具有被举荐的资格,都是被举荐人.实践中,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群,在相对固定的地点,达到一定的数量,在此群体中,通过举荐选出具有志愿服务意向的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实际的被举荐人.这是以权力与义务对等关系原则形成的举荐人和被举荐人.他们相互之间认识、熟悉,有利于健身活动工作的开展.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健身群体中没有适合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人员.此时,需要组织发现具有一定体育专业知识和运动技能,且愿意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人员.这种情况下,举荐人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部门或基层体育文化管理部门.被举荐人是当地居民或者可以为当地健身群众提供健身指导的特定人员.4.3举荐人及其管理.鉴于在实际中,举荐人均是参加体育健身的居民,因此举荐人的管理应进行属地实名管理.即在某一区域长期居住的体育健身群众,在当地体育文化或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的基层单位进行实名登记,登记内容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年龄、健身内容、健身目的、是否愿意提供健身志愿服务等.经过了登记的人员具备在其健身活动场点的举荐权.登记工作可以由基层单位的工作人员,或者委托健身群众的代表完成.在日常管理中,最重要的是进行不定期的检查,通过检查确认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人员,对他们加强宣传,使其履行举荐权.4.4被举荐人及其管理.第一种情况,被举荐人来自于举荐人群.在进行了一定的宣传后,可以先由举荐人初步确定被举荐人(候选被举荐人),一般可以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日期之前40至60天.在培训前10至20天,根据候选名单由举荐人确定参加培训的被举荐人,并予以公示.第二种情况,基层管理组织根据健身场点的人数确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根据数量指派人员参加培训,具体的情况各地可以结合实地调研自行确定.被举荐人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获得证书后进行正常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在高一级的培训中可再次成为候选被举荐人.人员配备的任务可以从组织和个人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考察[5].4.5举荐模型设计与分析.举荐是健身志愿服务者步入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后续的监督、考评、继续培训、志愿服务支持等是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管理推向深入、充分发挥作用的环节.本研究结合实践提出举荐及其管理的模型,如图1所示.根据《管理办法》,图中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机构为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协会对辖区的健身群众进行实名登记,并抽查核实,本项工作可由健身群众的代表完成.之后协会对健身群众宣传荐举办法,健身群众实名填写表格提出候选被举荐人,协会监督,给出意见.接下来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前,由举荐人(固定地点的健身群众)选定被举荐人,协会监管过程.然后协会公示参加本年度培训的被举荐人名单,并提出要求.在被举荐人培训合格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证书后,可以向协会反馈问题、咨询政策、要求支持等,协会监督其志愿服务.从伦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被举荐人“来源于民”,有利于形成良好友善的氛围,督促其“服务于民”,并且从健身群众中被举荐出来,可以充分代表健身群众与培训基地进行有效的双向沟通,使培训达到“授群众所需之道,解群众未识之惑”.

  5举荐模式的自我完善

  一个组织模型只有在内部可以完成自我完善,才能在实践中得到运用与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举荐模型也不例外.从社会体育指导员参与群众健身指导的全过程来看,与其相关的机构和人员主要有:健身群众,社会体育指导员自身,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上级体育主管部门,非健身群众与组织.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的生态圈,举荐模式的自我完善与其息息相关.5.1自我管理与评价.参与志愿服务的人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是自我管理的主体.在志愿服务精神的驱动下,这些人员可以完成自我管理与评价,包括:地点记录,出勤,健身指导的内容、时间,接受指导的人数等,对相关内容给予自我评价,评价的结果主要用于讨论分析如何更好地提供志愿服务.协会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直接管理单位,是自我管理的组织,其管理与评价的行为也属于自我管理.实际中主要是进行抽查、考评、奖励、补助发放、配合培训基地、与外部机构协调等工作.5.2外部监督与评价.外部监督与评价来自于健身群众、上级体育主管部门、非健身群众与组织.首先,协会可以制订健身群众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评价方法、制度,定期进行调查与考评.其次,接受上级体育主管部门按照任务计划进行的工作监督和评价.最后,来自于媒体、志愿者协会、第三方评估机构等组织部门的监督也是促进志愿服务良好有序发展的有效办法.对于志愿服务良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可以加强宣传,邀请非健身群众体验,派遣到未开展健身锻炼的组织交流.通过外部监督与评价,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志愿服务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同时为其客观考评提供依据.5.3荐举模型与制度的自我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涌现,制度的设立与完善,都是为了不断提高群众健身的社会效益.在政府、社会组织、培训基地、社会体育指导员自身投入许多经费、时间、精力的情况下,为更好地开展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健身意识,采取第三方对实际社会效益评估是十分必要的.第三方不牵涉任何利益,按照《管理方法》的精神与要求,定期做出评估,针对问题进行改进对于提高各方面工作的效率是极其有用的,特别是在因地制宜地完善当地社会体育指导员荐举模型与制度建设方面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因此,上级主管部门如何开展第三方评估,其效果如何,对于当地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进一步快速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真实、准确的第三方评估,结合外部监督与自我评价,可以让荐举模型与制度定期完善,适应当地群众的健身发展需要.

  6结语

  法律法规是保证社会有序高效运行的基本措施,因此国家提出加强法治中国建设.《管理办法》已经公布并实施,其中明确提出在一些方面的规章制度由各省、区、市结合实际情况制订.部分省、区、市的相关文件中,将具体内容的制订权下放,符合中央简政放权的要求,但截至目前许多地方还在探索中.本研究提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荐举模型,对于其选拔环节以及后续志愿服务开展都会起到提质增效的作用.

  摘要: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协同发展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主要聚焦点之一,亦是社会体育生命全程化推进的必然要求。2017年10月,南阳理工学院与南阳市体育总会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启动了学生体育社团与南阳市社会体育团体对接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工作:一是借助社会体育团体人才优势,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二是高校聘任社会体育团体骨干担任学生体育团体指导教师。三是大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体育团体进行社会体育实践。四是校地合作,联合组织开展学生体育社团和社会体育团体骨干培训。五是高校与地方合作,利用高校优质体育设施资源合作举办(承办)群众性体育赛事。

  关键词:社会体育团体;学生体育社团;高校体育教育

  在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如何服务社会体育成为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二者协同发展有利于全民健身项目在高校的推广与普及,亦可为社会体育人才的合作培养提供良好环境。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与社会体育团体深度合作,能够为大学生社会体育实践提供有效保障,同时为社会体育走进高校提供便利。因此,“学校体育应该围绕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展开,培养的人才必须面向社会,与社会接轨,高校体育必须与全民健身计划,社会体育目标一致”。

  1.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与社会体育团体合作中的主要问题

  社团体育活动是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在高校中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重要载体。高校社团体育活动和社会体育团体活动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具有广阔的.合作发展前景。但双方在合作开展相关活动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1.1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保障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关于学生体育社团与社会体育团体合作发展的改革实践中,一般是按照项目相同(或相似、相近)的原则,引导和组织学生体育社团与地方社会体育团体进行对接合作。在对接合作中,由于学生体育社团数量较多,因此各个项目类社会体育活动频繁走进校园,客观上给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保持带来了一定压力。1.2大学生参加社会体育实践中的风险管控问题。大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体育实践是高校体育服务社会体育、培养社会体育人才的必然要求,在高校实施大学生社会体育实践计划过程中,必须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风险管控管理规章制度。欧美国家高校普遍比较重视学生体育社团外出参加活动的风险管控问题。例如,美国哈佛大学“对社团活动中出现的风险有着清醒的认识,学校对外出活动严格把控。在活动中学校对责任予以明确,还对社团活动中出现的紧急情况进行预案。”从目前情况看,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协同发展正处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阶段,学校关于学生体育社团外出参加社会体育活动的风险管控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甚至是滞后性缺失)。1.3校地体育设施资源共享问题。高校体育设施资源的所有权及管理权十分明确,而地方体育设施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分布比较复杂,客观上导致校地体育设施资源共享难以实现。在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与地方社会体育团体合作开展活动过程中,主要是利用校内体育设施开展活动,对地方体育设施资源的利用偏少。1.4学生体育社团参加社会体育实践的资金保障问题。活动资金保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瓶颈问题。“收取会员会费是目前多数高校体育俱乐部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学校的财政拨款对于社团创办活动的花费杯水车薪,而商业赞助也由于活动自身的级别和宣传,造成赞助商能够提供的物质帮助变的有限。”

  2.南阳理工学院学生体育社团与社会体育团体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7年10月,南阳理工学院与南阳市体育总会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启动了学生体育社团与南阳市社会体育团体对接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工作。目前,南阳理工学院部分学生体育社团已开始了与南阳市社会体育团体的实际性对接工作,合作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宣传”、“全民健身项目推广”、“社会体育志愿服务”以及承接“群众性体育赛事”等合作项目计划。2.1预期目标。到“十三五”末期,在全面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通过新型学生社团体育活动体系的再构建,努力实现学生体育社团与地方社会体育团体的全面对接合作,成功构建旨在合作培养社会体育人才、人才资源和体育设施资源共享以及学生社团体育活动与地方群众性体育活动良好互动的新模式。2.2重点合作项目。为实现预期目标,着力促成以下几个重点合作项目:2.2.1社会体育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由校团委和体育教学部共同代表学校,积极与南阳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协商,在校园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基地。形成有固定场所、有较为完善管理规章制度、有明确工作计划、有专职(兼职)人员负责推进相关工作的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的社会体育人才培养工作新格局。2.2.2社会体育人才进校园项目。在学校人事部门的支持下,由体育教学部主导,学生体育社团干部积极参与,聘请南阳市社会体育团体骨干担任学生体育社团指导教师(可与体育教学部选派的体育教师联合担任指导教师)。借助社会体育人才优势,在校园推广普及全民健身项目,传播优秀传统体育文化。2.2.3高校体育服务社会体育项目。建立长期有效机制,有计划实施高校体育人才服务社会体育活动计划。在学生体育社团与地方社会体育团体签订对接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学生体育社团指导教师带领骨干学生会员走进社会体育团体,在健身项目技能指导、健身知识咨询、体育文化宣传与交流、体育赛事组织、健身项目研究等方面提供志愿服务。2.2.4体育社团骨干培训项目。一是针对学生体育社团骨干开展培训,二是借助高校专业人才优势针对社会体育团体骨干开展培训。针对学生体育社团骨干的培训侧重体育项目技能培训和体育项目竞赛组织、裁判能力培训(例如,等级教练员培训、等级裁判员培训等)。针对社会体育团体骨干的培训侧重健身理论知识培训(例如,举办健身知识讲座、运动营养保健知识讲座、运动损伤的急救与处理讲座、运动训练原理讲座等)。2.2.5大学生社会体育实践项目。由校团委和体育教学部共同负责组织协调,在学生所在教学院的支持下,选派学生体育社团骨干会员参与社会体育团体事物管理、活动组织与服务、技术支持等,为大学生社会体育实践和志愿服务搭建平台。2.2.6品牌体育赛事项目。由体育教学部代表学校与社会体育团体沟通协商,引进比较具有影响力的群众性体育赛事,校地联合打造品牌体育赛事。在赛事活动中,吸纳学生社团骨干会员参与赛事宣传、赛事筹划与组织、赛事服务等。

  “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得到高校体育的有力支持,而高校体育的发展,同样需要良好的社会体育环境作支撑”。在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通过阶段性总结南阳理工学院在“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与社会体育团体合作模式构建”中的实践经验,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3.1建立健全相关管理规章制度。高校实施大学生社会体育实践计划,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在学生外出参加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的报备审批、组织管理、风险评估与管控、权益保障、人身安全、效果评价等方面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确保大学生社会体育实践活动合法依规、安全有序。3.2建立高校与地方社会体育团体有效沟通协商机制。合作双方协商制定年度活动计划,做好每次活动的组织安排工作,确保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引导社会体育活动有序走入校园。3.3争取专项资金支持。资金支持是学生体育社团与社会体育团体合作计划的有效实施的前提性保障。从校方的角度,研究出台关于支持学生社团体育活动的专项资金划拨政策,用以支持学生社团与社会体育团体联合开展合作项目计划。3.4合理调配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在确保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计划有序实施的前提下,合理调配校内体育设施资源,为学生体育社团和社会体育团体合作开展活动提供体育设施资源支持。

  参考文献:

  [1]朱奇志,黄尊兵,岑人军,黄志华.21世纪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研究[J].体育科技,2015,36(6):82―84.

  [2]卜苏利.美国三所知名高校体育社团管理模式及启示[D].无锡:江南大学,2015.

  [3]焦建华.高校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的分析研究[J].体育教育,2017,161:71―72.

  [4]陈添巧,沈克印.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4(7):37―39.

  [5]杨斌.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发展的模式与特征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4):183―184.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研究论文

  高校体育无疑有着较为丰富的体育人力资源和体育场馆资源,这为高校体育的良好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保障和物质基础。而相反的是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相对较为落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体育人力资源的缺乏,场馆设施资源的缺少以及群众体育意识的薄弱等。但不仅社会相对高校的体育发展来说,又有着较为充裕的、灵活的可支配资金,而且良好的社会体育文化环境是促进高校体育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得到高校体育的有力支持,而高校体育的发展,同样需要良好的社会体育环境作支撑。即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互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该文以四川省南充市高校体育和地方社会体育互动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主要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以此为促进南充市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良好的互动发展所需要采取的措施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该文研究所涉及到的高校为西华师范大学、川北医学院、西南石油大学、西南交大希望学院以及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五所院校。南充地区的社会体育主要是市区羽毛球场所、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以及老年广场舞场地等区域参与人员和部分单位开展的体育活动情况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该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据统计等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社会体育获得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的方式和途径

  为更好地对高校人力资源作用于社会体育的情况进行详细研究,该文将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细分为高校学生体育人力资源和体育教师人力资源两种对象来进行研究。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得知,在近三年参与了各种社会体育活动的学生中,有53。72%的学生参加了全民健身日的体育知识方面的宣传或者是问卷调查的发放与回收工作,其参与形式主要是学生会组织或者有课题的教师组织;有33。26%的学生做过社会体育活动的裁判员,其涉及到的项目主要是篮球、羽毛球以及足球等球类项目;因一些企事业单位在每年的工会活动中,会组织一些体育活动,因此体育专业的学生有机会被请去作为短时间的教练员,这部分学生有17。84%,其涉及到的项目除了篮球、气排球和足球外,还有健身操和广场舞等;而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做过大众科学健身指导员的相应所占比例较小,为9。41%,他们在参与健身指导的活动中,其对象主要为老年体育人口,其他年龄段的体育人口几乎没有指导过或者被咨询过;作陪练是由体育运动特长的学生最喜欢的,因其不仅可以得到额外的收入,而且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运动技术技能水平,结交更多的社会朋友。然而调查中发现,陪练的大都是在羽毛球专项方向的学生,这反应在数据上,也就只有2。51%。在访谈中还发现,作为陪练角色的学生和雇主主要通过教师介绍而相互协调,因此学生获得陪练的途径少较为单一。

  对于教师体育人力资源而言,该文主要对高校的体育教师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发现,虽然高校体育教师无论是在专业上还是对有关科学健身知识的了解上都较为突出,但因在学校任课时间长,学校本身对服务于社会体育的意愿缺乏,没有相应的'组织结构等多方面的原因,他们参与社会体育的活动,无论是在时间上、广泛性上还是力度上都显得极为不够。数据显示,在参与了社会体育活动的高校体育教师中,有1。37%的参加过科学健身宣传或者指导工作,这其中还包括因作课题的需要而参加的教师;其次参加过裁判工作的体育教师为4。75%,所涉及到的项目主要是篮球、足球、气排球、羽毛球和健身操等;第三,做过教练的体育教师为13。28%,其涉及到的项目也主要是篮球、足球、气排球、羽毛球和健身操。所涉及到的单位主要是邮政系统、银行系统和电力系统等。此外,从调查中还发现,无论是高校学生体育人力资源还是教师体育人力资源,以社区为服务单位而建立联系的还没有。

  2。2社会体育使用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方式和途径

  高校有着较为丰富的体育场馆设施,其不仅为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而且也为地方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很好条件。调查中发现,尽管南充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开放程度上都较为充分,但社会体育利用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主要集中于晚上或者寒暑假学生没有上课的时间,其方式多是缴费临时租用,所涉及到的体育运动项目主要是羽毛球、篮球以及足球。在参与对象上,主要是企事业单位为主体,这占到了98。47%,而以民间团体参与高校场馆设施租借的却只有1。53%。总起来看,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作用并没有在地方社会体育中发挥很好作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高校本身对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不够灵活,使得没有被得到充分使用;二是社会体育的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不强,这样总体上表现出不管是单位或者民间小团体的体育消费水平低,以至于只有大型活动时才只是租借一下体育场馆设施而已。

  3结论与对策

  3。1结论

  综合来看,南充市高校体育所具有的优势,在对促进所在区域社会体育发展的作用较小;反过来,社会体育在促进该区域高校的体育发展方面意义也不明显。显示出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两者在互动发展的模式上呈现出规模小、程度浅和涉及面窄等特点。

  3。2对策

  (1)在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上,高校应结合该校和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在不影响本身体育发展的基础上,做出较为灵活的安排,为地方体育活动的开展进行有偿或无偿开放。如对社区老年体育活动和儿童体育活动以公益性质投入,而对企事业单位体育活动则进行有偿开放,以此获得一定促进高校体育发展的社会体育资金。而地方政府相关体育行政部门也应和高校进行积极协调,尽可能发挥各自作用,使得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进而促进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较好发展。

  (2)在体育人力资源方面,高校要建立良好政策,鼓励有体育专长的教师或学生参与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的体育项目的比赛、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和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宣传等活动。这样就极大地拓展了该校具有体育特长或者爱好的教师和学生的活动空间,也使得社会有了获得了更多的体育人力资源的机会。与此同时,主动邀请社会中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到高校讲学或者竞技才艺表演。这样,在体育人力资源的多样化开发过程中,加速多方的体育资金流动,由此形成推动地方体育产业发展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邹师,周莹,郭殿祥。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途径[J]。中国学校体育,(4):17。

  [2]黄强,吴建。对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探讨[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78―81。

  [3]蒋玲。社会化体育理论与实践在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中的应用研究[J]。体育与科学,(3):57―59。

  [4]袁红。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衔接推动高校体育改革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3):57―59。

  [5]陈雪梅,王传明,宋进文。试论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和谐发展[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4):123―125。

  [6]胡小谦。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发展研究[J]。运动,(1):90―91。

  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实践与探索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课证融合”模式的建设显得至关重要。课证融合”是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合,实质是通过两类证书及其教育与培训的相互对应、相互承认,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与衔接,最终达到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目的。[1]随着科学健身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全民健身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体育行业如何更好地为群众体育服务,培养高质量的职业类社会体育指导员以指导大众科学锻炼,已成为普通高职体育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方向。普通高职社会体育专业教育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教育模式,既是我国开展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满足体育市场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的重要路径,同时又是提高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的重要举措。

  1.社会体育专业实施“课证融合”模式的必要性

  1.1实施“课证融合”

  模式是贯彻《全民健身条例》精神,推进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发展的需要国务院2009年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第三十一条指出:“国家加强社会体育指导人员队伍建设,对全民健身活动进行科学指导”;“国家对以健身指导为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进行健身指导为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2]实施“课证融合”模式,能够有效宣传和落实体育行业国家职业标准,倡导师生积极参与,进而推动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有序开展。它不仅是时代进步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打造技能型专业人才队伍的需要。

  1.2实施“课证融合”

  模式有利于促进普通高职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教育部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3]推行“课证融合”模式,院系可以根据区域市场的需求状况,制定以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并重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计划,灵活调整课程结构,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内容更吻合。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职业岗位标准,培养职业能力,促使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和企业以及社会的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进而深化普通高职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

  1.3实施“课证融合”

  模式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能力,提升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的重要举措课证融合教学模式,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和岗位技能岗前训练的重要途径,是高职教学的一个有效探索。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提前认知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通过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今后高质量就业添砖加瓦。同时,企业可以得到具有专业岗位技能的实用性人才,在初步了解与沟通中通过它大大缩短了培训与评价成本,提升了用人单位的时间效率。近些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对口就业率明显提高。通过培训和鉴定,培养出一批掌握体育行业职业技能的专业人才,体现了我国体育部门“人才兴体”、“人才强体”的指导思想,从而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性。

  2.我院社会体育专业推行“课证融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1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基地建设

  我院体育系从2013年底开始着手基地申报准备工作,历经省体育局和国家体育总局逐级审核、批准,经过1年多的不懈努力,最终获得2014年广东省第一批“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基地”资格,将面向社会、行业、学校等开展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是对全国范围内所有从事和准备从事特有职业的相关人员,进行的一项提高人员素质、增强技能水平、规范人员管理的职业资格认证活动,对鉴定考核合格人员颁发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印制,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这为“课证融合”模式的探索和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我院社会体育专业通过培训基地作为载体,将职业考证项目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过程、职业岗位标准更吻合,使学生毕业前获取“双证”,实现优质就业目标。另外,2015年10月,我院被东莞市体育局授予“东莞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为“课证融合”模式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2.2社会体育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体育系社会体育专业在校专任教师15名,分别为正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11名。其中,国家级裁判2名,一级裁判员13名。专任教师通过培训考核,获得了由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社会体育“国家一级指导员教练”专业技术等级证书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高级教练”资格证书,“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高达93%,是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富有凝聚力的战斗团队。专任教师高度重视下企业行业参加社会实践,积累企业工作经历,曾多次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市级各项比赛的教练、裁判等服务和管理工作,在社会体育行业从事体育管理、健身、娱乐、休闲、保健、社区指导以及策划和组织体育竞赛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社会体育专业自成立以来,每年安排相关教师进行专业职业资格考证培训,培训内容涉及范畴包括:户外拓展培训师(8名)、健身健美(1名)、高尔夫(2名)、网球(5名)、体育场地管理员(3名)、职业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公共理论培训师(4名)等相关职业资格考证,并取得了相应职业资质。这些都为“课证融合”模式的实施提供了软实力。

  2.3参照体育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改进人才培养方案

  2009年《全民健身条例》颁布实施后规定,从事社会体育工作必须具备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职业)证书,尤其是游泳、高空拓展等高危体育项目必须持证上岗。体育系根据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对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体系,将职业考证项目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打破以往采取相对封闭的学科知识汇总或简单重复的技能训练模式,积极推行“课证融合”模式,实施“双证书”教育。学生学完相关课程后可根据兴趣选择考取社会体育指导员、拓展培训师、游泳救生员、健身教练员等资格证书,促使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和企业以及社会的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例如,我院2015级和2016级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课证融合”的课程有:游泳救生员、健身教练、拓展培训师等。

  2.4毕业生双证率较高,对口就业率明显提高

  我院社会体育专业推行“课证融合”模式以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社会认可度高,课程教学大纲与职业岗位要求有机整合,双师素质教学队伍稳步发展,校企合作和培训基地有序建设,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可以结合自己兴趣特点获取职业资格的平台,是学生就业的一种新思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劳动者就业上岗和用人单位招收录用人员的主要依据,双证毕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占据强有力的优势。例如,我院2016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时双证率高达100%。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考取游泳救生员、健身教练等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大多数同学能够如愿进入游泳会所、健身俱乐部等相关岗位工作,并得到企业或公司的高度认可。总之,我院社会体育专业推行“课证融合”模式后成效明显。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社会认可度高,课程教学大纲与职业岗位要求有机整合,双师素质教学队伍稳步发展,校企合作和培训基地有序建设,推动了学生毕业即就业的和谐转换,增强了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促进供需平衡。

  3.“课证融合”模式适度推行的问题与建议

  3.1存在问题

  唯证论观念凸显,考证功利性较强;考证费用相对较高,部分学生想考但由于负担过重而弃考(例如,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费用将近三千元左右);考证难度大、通过率较低(例如,游泳救生员国家职业资格);校内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实训效果不理想,校外实训基地接纳能力有限,实践效果不明显。

  3.2建议

  3.2.1精选证书。挑选含金量高、社会认可度高,就业作用较大的证书。比如,健身教练、游泳救生员国家职业资格是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考试,权威性高、考试程序规范、社会认可度高,拥有此类证书是从事健身教练、救生员必须的前提条件。3.2.2加强实训。建立模拟实习环境与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例如:私人教练工作室、体育赛事运营与管理中心等。同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寒暑假和周末的时间开展社会实践。3.2.3科学引导。对于考试费用较高的考证项目是否可以通过分期付款的形式解决,让一部分想考证的学生利用寒暑假于培训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后分期支付考证费用。通过恰当的科学引导,让学生正确认识以就业为导向的“课证融合”度,从而改进教学效果,将落脚点贯穿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困惑与对策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体育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我国社会体育的中坚力量,社会体育指导员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效果。指出了现今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完善有关的培训管理制度、定期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专业培训、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多种类培养、加强高校有关人才培养等四个方面对改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员;问题;对策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国民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对于强身健体的锻炼活动的需求不断上升,其中以娱乐性活动为主,不以竞技为目标的社会体育是我国国民强身健体的重要途径。与其他活动相同,社会体育同样需要人员进行指导,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体育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指导地位,指导员是帮助群众了解正确的运动方法,组织并管理活动的领导人员。但现阶段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发展上存在诸多问题,就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关的应对策略。

  1.现今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素质低下。

  1.1.1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水平落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近几年急速庞大,人数逐步攀升,但与此同时部分指导员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在偏远地区无法得到保证,虽规定社会体育指导员需具备初中及以上的文化水平,但仍有部分指导员文化水平较低,专业素养低下。而这种情况在部分农村及偏远地区更为普遍,由于这部分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守旧思想较为严重,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这些地区的分布较为失衡,已经具备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素养仍存在不足。

  1.1.2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结构失衡由。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历史较为短暂,当前体育指导员的年龄结构并不符合职业的发展需求,大多数社会体育指导员属于中老年人,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对于社会体育指导的指导能力同时逐渐下降。同时位于偏远地区的民众,年轻人多外出务工,老人留在家中务农,对于运动的需求不足,导致社会体育指导员无法开展有效的工作。

  1.2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机制不完备。我国虽建立了有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及评定机制,但仍不十分完善,首先培训时间较短,通常为9天,学员需在短短几天时间内学习有关考试的10门科目,虽然社会体育指导员报名考生为地方推荐的二、三级指导员,但这种培训方式仍会导致考生只能接受考试的相关内容,而无法理解其中的精髓,因此即使取得资格证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水平仍处于较低的阶段;其次,国家安排培训次数有限,参与培训的人员数量有限,直接导致高级别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紧缺,尤其是在偏远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存在严重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最后,在对人员进行培训时,开设的课程更偏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非实践技能及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培训期间提供给学员对学习内容进行思考的时间不足,同时未能提供足够供学员进行讨论交流的空间,从而导致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取得相关证书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指导相结合,在应对有关突发情况时无法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偏离预设的培训目标,难以达到我国当前的社会体育现实需要。

  1.3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紧缺。我国以前在发展体育方面缺乏重视,近些年开始营造全民健身的运动氛围,争取将中国打造成体育强国。但是,中国重视文化教育多于体育教育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大部分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程不受到学校教师、学生甚至于学生家长的重视,虽有部分学生展现出对体育的兴趣及爱好,但在应试教育体系下,这部分学生多数会被家长及教师冠以“爱玩”的称号,并对其兴趣进行打压,认为学习文化知识最为重要,同样也导致体育方面的人才短缺。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申报时应提供相应等级的业务培训证书,但相应的培训有限,错过培训时间只能等待下一年,从另一种程度上限制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才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虽可以进行有偿的体育方面服务,但由于青少年及儿童等运动需求旺盛的年龄段可以用于体育运动的时间较少,而中老年的运动需求普遍偏低,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员竞争压力巨大,而得到的回报与付出的精力不成正比,大多年轻人并不愿意从事相关职业,造成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断层及人才紧缺。

  1.4社会体育指导员分类需求混乱。我国仍欠缺完善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分类系统,将社会体育指导员按等级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级别,并且仅粗略地将社会体育指导员分为两种类别:组织管理型和锻炼指导型,不能完全满足我国国民对于运动锻炼的不同需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能力因级别的不同存在的差异明显,这为实际指导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处,由于在实际指导过程中偏远地区的运动需求与发达地区存在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方向及内容可能完全不同,例如在对老年人进行指导时,考虑到老年人的自身情况,指导方向及内容完全不用于年轻人,而且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可以将指导方向及内容进行细致地分化。

  2.改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的建议

  2.1完善有关的培训管理制度。我国的培训制度对于人员的限制较多,严重影响到培训的质量,应当对有关的培训制度进行完善。首先,应当建设相关的专业培训机构,提升培训质量,并且增加培训次数,有效提升参加培训的人员数量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在培训时,应当将培训的侧重点由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运用,开设有关于提升实践技能的课程,帮助学员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其次,我国社会体育发展迅猛,应当定期对培训人员进行培训或组织其进行进修,了解该行业的最新发展内容,使得学员与时代接轨,接受最新的有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不可忽视偏远地区的发展,定期对偏远地区进行人才补充,以期完成全民运动的最终目标。同时应完善考核机制,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建立考核人员的监督机制,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氛围,使得有想从事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得到充分的尊重,并且为和谐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2.2定期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专业培训。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与社会指导严重脱轨,无法跟随行业发展的步伐,建立再培训制度首当其冲,应定期组织二次培训,在一定年限内对已经取得资格证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再次培训并进行评定,学习社会体育方面最新的指导理念及实践技能。同时可以组织不同地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沟通交流,发达地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实际工作经验更为丰富,在处理相关紧急情况的方式更为合理,可以指导偏远地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解决实际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偏远地区社会体育发展较为滞后,因此要格外重视这部分地区人才的分配及培训,可以采取轮换制度,指定一批经验丰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对这部分地区进行指导工作,在一定年限后将这一批指导员召回并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再培训,同时指派另一批经验丰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前往工作指导。并且对于前往偏远地区进行工作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适当奖励及表彰,鼓励更多的专业人员自发前往偏远地区发展社会体育工作,推进实现全民运动的发展进程。

  2.3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多种类培养。现阶段我国对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划分明显不符合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实际需求。个人兴趣爱好的差别,运动能力的差异,对于社会体育需求的不同和体育项目的多样性要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多种类培养。细化社会体育的类别结构,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专项培养,保证每位社会体育指导员能够在体育方面全面发展十分必要。可现根据年龄段的不同分为儿童类、青少年类、中老年类,再根据运动能力的区别分为普通运动、极限运动和康复运动,然后根据服务人群不同的兴趣爱好,细分为健美运动、休闲运动、健身运动、竞技运动和医疗运动等,这样既能减轻教学培训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也能达到降低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难度的目的。

  2.4加强高校有关人才培养。国家应首先加强社会体育的宣传力度,增强社会体育在我国民众中的认知度,了解社会体育在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重要地位,改善民众忽视体育运动的严峻现实。高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才培育计划与各高校专业的教学相联系同样十分必要,高校内的专业人士资源丰富,在培养人才方面经验老道,高校内的学生多为高素质人才,培育社会体育指导员方面人才更为便利,因此,可以在高校内开设相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专业,进行专项的人才培育,对于高校资源短缺的偏远地区进行人才引流,同时可以在各高校开设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课程,对于参加培训课程并取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证书的学生进行奖励,鼓励在校学生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学生参加,这样也可以解决部分学生未来的就业问题。对偏远地区的人才进行培养时,可适当降低选拔标准,提升偏远地区的有关人才数量。

  3.结语

  社会体育是我国国民强身健体的重要运动方式,而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社会体育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推动全民健身的目标铺盖全国。现有的手段首先是完善培训管理机制,解决培训人员业务水平低下的问题,其次是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素养,尤其是偏远地区,主要通过定期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二次培训,最根本的解决方式为开辟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通过与高校合作改善专业人才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庄永达.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问题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4(06).

  [2]倪同云,白玲,陈琳,杨新利.完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01).

  [3]潘小非.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01).

  [4]陈立农,金成全,李钦升,李发林.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困惑与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04).

  广东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以广东各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广东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分数量、分布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对策,以供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理论依据.作 者:鹿徽 庞锦华 LU Hui PANG Jing-hua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体育与休闲学院,广东,湛江,524025 刊 名: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年,卷(期): 28(4) 分类号:G812.4 关键词:广东省   社会体育指导员   现状调查   对策

  试论体育教学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体育在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应以体育教学为载体,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作 者:曹清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体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9 “”(5) 分类号:G80 关键词:体育教学   大学生   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   途径

  棚改区社会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人民生活的日益改善,人们对健康认识、意识的需求也日益加深,对体育健身的需求也日渐增强。但一些贫困落后的地区,由于经济环境及长期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的差异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社区体育的开展。本文通过对抚顺市棚改区居民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现状情况,运用问卷调查分析和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结合社区体育发展的实际,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了解抚顺市棚改区对全民健身的认知度、健身方式、健身消费等实际情况。对抚顺市棚改区开展全民健身计划以来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今后更好的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全民健身;社区体育;体育设施

  一、对被调查者性别比例及年龄构成的调查

  1.对被调查者性别比例的分析

  通过调查得出,在调查者中的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里男性比例多于女性。抚顺市棚改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性别比例大约男性为女性的一倍。由此可见,棚改区男性在体育运动上的活跃程度大于女性。

  2.被调查者年龄的分析

  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占比例最大的是45-59岁的人群,占被调查者的36.9%,其次是59岁以上的人群,占被调查者的33.6%,剩下一次是18~45岁青年人和18岁以下的少年,占调查者的23.1%和6.4%。可以看出抚顺市棚改区的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成老年化趋势。

  二、被调查者主要参与体育项目的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得出,居民在社区内参与运动的方式已呈现多样化,并深受大家的喜爱。跑步仍是排在第一位上,占到了22%。又种以老年人为主,他们选择的分别是跑步、棋类和扭秧歌。中年人则以跑步,羽毛球和体育舞蹈为主。青少年则集中在篮球,跑步和羽毛球。在调查中得知,棚改区的老年秧歌队自成立以来队伍不断扩大,由过去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具有规模的群众自发性的大团体,他们中一种老年妇女为主要成员。老年秧歌队已经成为棚改区广场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广场成为了居民文化的集中地,使群众锻炼热情高涨。

  三、影响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调查

  1.被调查者体育锻炼目的分析

  被调查者中以锻炼身体,结交朋友和消遣居多,分别为33%,26%,19%。可以看出居民最关心健康问题。居民表示在体育锻炼中可以认识很多新的朋友,人们的生活空间受到限制,到了外面就可以开阔视野,何乐而不为。当前体育健身最方便,最实惠的就是走进社区锻炼,熟悉的环境,熟悉的朋友之间通过这样的方式联络感情,一举两得。居民的休闲时间从过去的单一,到现在的形式多样,也是引起居民投入到体育健身的原因,人们不再一味地用逛街,打麻将,看电视来消磨时间。此外,居民健身还应具有规模性,才能让更多居民投入到体育健身当中去。

  2.被调查者健身方式分析

  居民健身的方式各有不同,但大致是上以和同类爱好者居多,占到了56%。这也表明了社区体育的影响是广泛的,它把人们号召起来,以一种体育形式将大家凝聚在一起,提高运动能力的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过程。社区体育内容多是一些轻松、愉快的,人们在运动的.同时也欣赏到了运动的魅力所在。

  3.棚改区体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体育健身锻炼存在认识误区。不少棚改地区基层领导认为“体育活动是闹着玩的事,搞体育既花钱又没有效益,得不偿失。集体经济薄弱,乡镇财政拮据。现在大部分地区已没有集体企业,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上级下拨的支付转移款,且基本上都用于办公支出和工资补助,有限的财力维系正常的工作运转都十分艰难。缺少体育骨干,棚改地区体育骨干本来就很少,加之大环境的影响,城区的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教练员、裁判员和体育爱好者都不愿意下去,因此棚改地区群众很难得到指导和帮助。一些群众想参加体育活动,但苦于没人组织,想健身苦于不懂方法技术,久而久之,只好休闲在家玩起麻将纸牌过日子。

  四、改善抚顺市棚改区社会体育现状对策

  1.政府启动拉动市场的作用

  体育事业是公益事业,体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在当前棚改地区体育处于起步发展的情况下,政府理应要起到主导作用。没有政府行政行为,居民自发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是不强的,政府行为主要是依法行政和健全机构,全面组织和发动,真正把体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

  2.自我主动

  体育部门要积极主动,争取领导高度重视抓体育,认真学习懂体育,安心工作爱体育,创新思路办体育。现在棚改区很多群众“富而思进”“饱暖思康乐”,迫切要求我们去发动、组织。

  五、结论

  居民文明程度有了明显提高,并加强了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说服的能力。健康、向上、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正在棚改区形成。体育场地设施数量少、质量差。群众体育活动少、效果差。决大部分棚改区只有一个名存实亡的文化站,从来就没有听说过体育站,更没有体育专职人员,体育工作几乎无人问津。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卢元镇.社会体育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常乃军,王岗.山西省中型城市老年人开展健身活动的现状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6).

  中国西部地区社会体育、体育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内容提要】对西部地区社会体育、体育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封闭的地理环境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使得该地区人们参加体育运动和体育消费的意识淡漠,东西部体育发展程度相差甚远。西部地区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借助外部力量,依靠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旅游产业,逐步提高人们参与体育运动和体育消费的意识,从而促进西部地区社会体育和体育经济的.全面发展。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法

  培训了从事调查和采访的专门人员近200人。通过问卷形式调查了西部10个省区20000人,回收有效问卷17197份,回收率86%。通过走访、电话、英特网等方法采访了376名有代表性的单位领导、教师、社区体育辅导员。

  1.2 文献法

  通过图书馆、英特网等渠道,查询、翻阅有关专著约50部,论文200余篇,报纸300多份。

  2 调查结果

  2.1 体育人口

  若将我国7~15岁的在校学生,以及武装力量等当然体育人口统计在内,目前我国体育人口总数约为31.20%左右。这一数量低于发达国家,而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区体育人口在15%左右,远远低于全国水平。

  性别结构:我国体育人口中男性占62.13%,女性占37.87%。西部地区体育人口中男性占63.3%,女性占36.7%,比例与全国水平相吻合。

  年龄结构:我国西部地区60岁以上年龄体育人口占西部总体育人口的29.6%,15~25岁年龄为17.8%,37~47岁年龄为9.6%,48~59岁年龄段仅为3.5%。这与全国体育的“两头热,中间冷”的状态类同(全国体育人口16~25岁最高,61~65岁次高,41~45岁最低),这种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不是体育人口的理想年龄结构。青壮年人对体育的疏远,既不利于我国劳动力主体的健康状况,也不利于中华民族长远的体质改善。

  民族分布:汉族在体育人口中占95.28%,共3.963648亿;各少数民族占4.72,共0.196352亿。我国各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8.99%,因此各少数民族体育人口的比例可以说是低于他们在总人口中的实际比例的。我国西部地区是全国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区,在调查中有37.1%是少数民族,体育人口为少数民族总人数的8.5%,是一个很低的水平。

  城乡比例:我国全部4.16亿体育人口中城市占55.11%,约为2.292576亿;农村占44.89%,约为1.867424亿。而我们对西部地区农村调查的10934人中,体育人口只有514人,仅占4.7%,因此增加西部地区体育人口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广大农村。

  2.2 体育行为

  调查分析认为,西部地区大部分人群缺乏自觉锻炼的积极性。尤其是中青年人,由于工作忙、任务重,加上没有引导与组织,极少参加健身活动。有些人有参加健身活动的愿望,但是由于不懂得锻炼的方法,缺乏场地器材等,从而影响个人健身行为。据调查,西部地区人民对群体工作的要求和愿望依次为:要求建立配套的体育场所,占22.3%;要求进一步宣传,占19.8%;希望能有专人指导体育锻炼,占15.1%;希望建立健全群体的法规政策,占13.4%;希望进一步开放体育场馆,占12.5%;其它有6.0%的群众对群体工作的要求和希望说不清楚。

  2.3 体育消费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西部地区大部分人群体育消费意识淡漠。由于受封闭的地理环境制约和传统观念以及经济收入低等因素的

  [1] [2] [3]

  【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经历与主要业绩范文】相关文章:

  1.从事消防工作经历范文

  2.工作经历及业绩总结

  3.社会体育个人简历

  4.工作经历描述

  5.工作经历模板

  6.社会体育特点与发展对策论文

  7.主要业绩描述范文

  8.工作经历总结

  9.工作经历证明

  10.大学生工作经历

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经历与主要业绩范文

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经历与主要业绩范文

上一篇:中秋国庆期间体育领域安全提示
下一篇:日本体育女主播身材“完爆”卡戴珊?身材火爆惹祸被开除!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

返回顶部小火箭